上海   >   滚动新闻

风云二号团队发扬航天精神 “我干了航天就没想过离开”

作者:荀澄敏 来源:解放网
2018-07-09 07:20:50
分享

原标题:“我干了航天就没想过离开”

风云二号团队发扬航天精神 “我干了航天就没想过离开”

  风云二号团队正将H星装入整流罩/受访者供图

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最后一星,也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重点为中国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实时获取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可见光、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收集并转发气象、海洋和水文等环境监测资料。

据了解,风云二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于1986年启动研制,1997年至今已成功发射8颗,至今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利用风云二号卫星的云图资料,被誉为遥感卫星运营服务的榜样、民用卫星业务服务的典范,而风云二号团队的科研人员则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航天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发射发生重大事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制造能力不足,而国外气象卫星资料都是免费公开提供。有人提出“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买星”,本着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气象局力排众议,确定了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设计要求。

通过八年的努力,风云二号01星终于迎来了发射的日子。1994年4月2日上午10点50分左右,时任卫星副总设计师的李卿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无线测试间,发出模拟2小时准备的口令。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从厂房大厅透过硕大的测试间玻璃观测窗传来。“一人多高的黑色浓烟,夹着血红的火光,像潮水般向我涌来。随之而来是一股巨大冲击波,瞬间震碎了观测窗玻璃。厂房的供电中断了,黑暗的测试间内弥漫着呛人的烟味。”李卿摔倒在地,靠着逃生的本能反应,艰难地退向身后一扇锁着的门,猛地击碎了门上玻璃,才逃离危险。

这次意外的重大事故,不仅炸毁了卫星,还烧毁了测试设备,30多位发射队员因此受伤住院治疗,甚至夺走了在净化间的总装工人陈德全的宝贵生命。时任风云二号主任设计师的王玉花回忆说,事故发生后召开了动员大会,气象局对航天研制队伍给予充分信任,风云二号团队便有了更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再做一颗卫星”、“要以最快的速度再造一颗卫星”。

创造我国航天发射奇迹

“很多人留下了阴影,怕到塔架上去或者怕加了燃料后跟卫星更多的接触。”李卿回忆说,“但也有同志跟我说,下一次派我到塔架上去……正因为有这些同志在,才可能将后续的卫星一颗一颗地搞下去。这些都是航天人的精神所在。”

1997年6月5日,风云二号02星进入发射前8小时准备,但是从当天下午5点左右发射场区下起了小雨,接着风雨越来越大,天气越来越恶劣,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没有一丝迹象表明雨会停止。最终,指挥部决定风云二号02星发射任务中止。

第二天天气转晴、气温猛升,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火箭燃料贮箱长时间储存的液体推进剂一旦处理不当,又可能会导致失败。经过5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发射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对火箭蓄压器进行了更换,团队成员更是拿出所有的被子,弄湿后盖在火箭上进行物理降温。这次,火箭加注推进剂后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时间长达142小时,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的一个奇迹。

6月10日20时01分,长征三号火箭载着风云二号02星顺利升空,星箭分离、卫星起旋、遥测正常,风云二号02星进入准同步轨道。

研制人员跨越五代人

风云二号团队成立以来,研制人员跨越几乎五代人,建立了中国航天特别是气象卫星研制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造就了一批既能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独当一面的领军型人才,特别是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领域首席专家,该团队先后涌现出两院院士4名、卫星工程总设计师4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12名。

“风云二号卫星一路荆棘坎坷,今天辉煌来之不易,老一辈风云人的重托传到自己手中,自己感觉到时刻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懈怠。”作为新一代航天总设计师,曹亮始终坚持,“航天人一定要对异常现象敏感、一定要追根溯源,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差错都有可能酿成大错。”

干了22年风云二号卫星总装的王剑波,参与了8次发射任务,从风云二号A星到H星,他一颗都没落下。作为总装主岗,王剑波每天都会坚持记录当天干了什么、怎么干的、由谁来干的、要注意些什么……这本工作日志既是王剑波的工作总结,也是为了给新人尽快进入角色作参考。上世纪九十年代恰逢我国航天事业的低谷,很多同事都因为耐不住清苦的工作而选择离职,王剑波却说:“我干了航天就没想过离开。”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