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本网专稿

2017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6-28 13:31:16
分享

6月27日,上海市检察院发布2017年度金融检察白皮书。

白皮书中提到,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1217件1836人,批准逮捕1525人。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662件3107人。案件共涉及五类219个罪名,包括金融诈骗类犯罪878件1031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737件1986人,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类犯罪3件5人,扰乱市场秩序类犯罪10件46人,金融从业人员犯罪34件39人。

案件数量与2016年基本持平,信用卡诈骗犯罪数量持续下降,非法集资犯罪上升明显。2017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662件3107人。金融犯罪案件数量和人数与2016年整体持平,仍保持高位。

在案件总量基本平稳的同时,主要案件类型结构变化明显,信用卡诈骗等诈骗类犯罪案件数量下降23%,而非法集资为主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犯罪上升46%。比较突出的是,非法集资犯罪案件高发,涉众型金融犯罪风险容易扩散叠加。 

2017年,检察机关受理的非法集资案件继续高位攀升,涉众型犯罪风险突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案件继续高位运行,受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审查起诉案件672件1914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数为2016年案件数的2倍,2015年案件数的6.1倍。2017年集资诈骗案件数比2016年上升46%。

二是大案、要案频发,涉案金额巨大。仅“e租宝”、“申彤大大”、“中晋系”、“快鹿系”、“善林系”五大系列案件,涉案金额就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

三是网络集资线上线下“共震效应”明显。案件中行为人一方面采用跨区域、多层次、集团化运作的犯罪新模式,线下销售网点急速扩张,快速吸收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架构线上平台,网络宣传、销售其金融产品,汇集公众资金。线上线下所产生的共震效应,加快了非法集资传播速度和波及范围,易于非法资金汇集转移,加速风险蔓延,大大增加了打击和处置难度。

四是集资人诱骗投资人的手段日趋隐秘化。非法集资活动普遍利用了社会普通投资者对金融信息服务与金融业务服务之间的认知模糊,以金融创新、基础建设、实业创业等幌子,依托貌似规范、完整的业务流程、风险告知和合同文本,诱人以利,数量众多的投资者往往掉入非法集资陷阱。更有甚者,非法集资人还大肆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虚假广告,谎称其融资项目附加房产抵押公证、国资企业担保等,盗用社会机构的公共信用,骗取投资人信任。

五是集资参与人追赃挽损诉求强烈,司法处置难度大。在目前微信等自媒体发达的环境下,个案风险容易汇集叠加,对司法机关而言,存量案件化解周期较长,新发案件不断增加,处置压力日渐增大。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