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上海新闻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作者:姚勤毅 来源:上观新闻
2018-06-05 08:36:22
分享

原标题:这位打了一辈子乒乓的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上个周末,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2018年“EVCARD杯”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打响。赛事不仅吸引48支成年业余球队参与,还吸引到中国乒乓球学院、嘉定区乒乓球少年队、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等20多支传统知名青少年俱乐部参赛。笔者在赛场结识了一位带队参赛的“老爷叔”韩富忠,今年61岁的他连连感叹,“上海乒乓球的群众基础和氛围,真的太好了!”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上海乒乓球运动底蕴深厚

老韩家住杨浦区大桥街道的一个小区,小区里有十几个热爱打乒乓球的居民,他们在老韩带领下,每周雷打不动进行训练。小区活动室有乒乓房,每周四、六的两个下午,那里就是老韩和球友们的一方小天地。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老杨在赛场边观战。

老韩口中的“氛围好”,其实也是上海乒乓球运动底蕴的体现。众所周知,上海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早在1904年,乒乓球就是由上海传入中国,继而发展成为我国国球。上海被公认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如今上海市民的草根乒乓球比赛,甚至用上了奥运会级别的“彩虹”专业乒乓桌。

上海的群众乒乓球开展,也一直领先。爱打乒乓的上海人,一直以来都挺幸福的。笔者找到最早的统计数据,1954年全市有乒乓球队4733个,乒乓球台7222张,当年比赛1441次,有4万余人参加。至1955年,乒乓球队增为7264队,乒乓球台8701张,当年比赛1745次,有57766人参加。

1956年,由于政府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把旧上海的跑马厅一角开辟为上海市体育宫,首先投入使用的便是三楼的乒乓房,该房地处市中心,场地十分宽敞,能放上十几张乒乓球台,成了当时上海第一流的乒乓房。为了培养青少年,体育宫就利用这个场地,搞起了少年乒乓球业余训练。这是上海最早的业余训练。当时的教练是陆汉俊、李宗沛、戴龙珠、李桐芳等。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当年“上海跑马厅”的北半部经改建成为目前的人民公园,南半部则改建成人民广场。钟楼和其他附属建筑1949年后曾长期作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和上海体育宫的所在地。

1957年春,体育宫乒乓球训练班成为业余体校的项目之一,向全市招生,训练逐渐趋向正规,但物质条件较差,运动员每次训练的营养费只有一角钱(在训练中间休息时吃一块糕点)。球鞋自备,球拍上粘得是从中央商场买来的土制海绵(当时上海还没有生产海绵球拍的工厂)。

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训练班曾培养出一批成绩较好的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李富荣、郑敏之、屠汉刚、余长春、华正德、丁树德、姚振绪、林秀英、王家麟、余永年、蒋时祥、何适钧、陈家庆、陆名通等都曾在这训练过。所以说,最初的国手们,其实也都是都是草根出生,从业余爱好者打起来的。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青年时代的徐寅生。

1959年11月,团中央通知,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组织乒乓球竞赛活动。当月,上海市各报社和电台联合举办了万人乒乓球竞赛。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得到迅速开展,从街道到里弄,到处可看到拍乒乓球的学生。由于普及面很广,在群众中涌现了不少很有前途的苗子。

上世纪60年代,群众性乒乓球运动非常活跃,区县级运动队保持在40个以上,基层运动队数以千计,每年层层举办乒乓球比赛,据1964年统计,区县组织乒乓球赛达662次,有5.3万人参赛。每年各级体委批准的等级运动员数以千计,如1962年批准一至三级乒乓球运动员1747名,1963年批准2206名,1964年批准1167名。这一段时期是上海乒乓球运动的鼎盛时期。由于上海乒乓球成绩突出,向国家输送的人才众多,因此上海被誉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摇篮”。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在上海市原卢湾区蔬菜水产公司门前,巨鹿路第一小学的女生在街边练习乒乓球。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首获男子单打冠军,1961年中国男团在世锦赛上第一次夺冠。于是,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是木制、砖头做成的球台,乒乓球热规模空前。(摄于1964年1月)

“文化大革命”时期,算是上海群众乒乓球运动的低谷期,但即便如此,上海老百姓对于乒乓的热爱可一点也没减少。老韩回忆说,当初他18岁作为知识青年到上海郊区的农场,擅长文体活动的他被安排在农场里的工会,组织年轻人参加乒乓球、篮球活动。“当时乒乓房就设在滩涂上,就一个最简易的乒乓台,硬件条件虽然很匮乏,但大家很开心。”老韩当年既是组织管理者,也身兼教练,他定下的规矩很有意思——打得过我,就能进乒乓队。“当时上门挑战的还真不少,原因是农场有个规定,乒乓队的人一周有半天可以脱产训练,这诱惑可是很大的!”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为迎接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上海乒乓球厂工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了大批红双喜牌乒乓球。红双喜是中国少数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品牌之一,诞生于1959年。(新华社稿 1971年摄)

体育文化服务人才和居民

在老韩看来,如今的上海的群众乒乓球开展,已进入又一个全盛期。老韩总结为三个多,“打球的人多,地方多、赛事多。”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广灵路小学学生在打乒乓球。

“首先就体现在硬件上,现在我们要找个能打乒乓的地方,比十几年前容易多了。”这几年来,市体育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市民运动空间的提升,许多喜欢乒乓的市民有地方打球了,“几年没地方活动,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乒乓室,而且是免费的。”据了解,过去不少居民区的活动场所或挪作他用,或出租给一些机构和个体人员,导致居民的文化活动“枯萎”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基本没有了。“即便没有免费固定的场所,现在预约打球也很方便,场馆的服务也很好。”老韩说。

其次,体现在群众赛事的增多。这几年,随着上海市民运动、城市业余联赛的开展,“打造老百姓自己的运动会”这一概念,已经成为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的一大亮点。除了常规的体育馆,几乎那里都能看到供老百姓参与乒乓球赛——商场里、企业里、甚至沙滩上。老韩周末参与的这场乒乓球赛,就放在嘉定汽车城里。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1980年,上海,街头玩乒乓球的少年。下至十几岁,上至六七十,拿起拍子都能来几个回合。 Bruno Barbey 摄

办赛者看到,群众乒乓具有足够的活力和潜力,乒乓运动成了上海市民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上海国际汽车城举办这次草根乒乓赛,希望通过“产业+体育”的模式,把体育文化活动主动融入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的每个环节,以“具有汽车产业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助力城市转型,以“体育外交”促进跨界交流,以“多样化、多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服务企业、人才、居民。办赛组织者表示,“我们一年都会举办好多次群众乒乓赛事,给这群喜欢乒乓球的市民,更多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用手机组织队员训练和比赛

老韩还特意提到,现在上海不仅乒乓比赛多,而且舞台也越来越大。去年的天津全运会第一次有了面向群众项目乒乓球项目,上海体育局广设擂台,让上海的民间高手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么多的比赛,老百姓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运动带来的健康,还有许多其他鼓励,比如参与这些比赛的老百姓,都有机会获得业余运动员等级证书。2013年,老韩就获得了街道比赛的冠军,不久前,他获得国家乒乓球业余二级运动员证书。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图说:比赛颁奖。

上海爷叔赞叹:申城又回到群众乒乓球的全盛时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让老韩和可以通过手机组织队员们训练、比赛,让喜爱乒乓的邻居们都能加入这个小集体,共同开展爱好。电子购物平台上轻轻一点,一件和马龙、张继科身上一模一样的国手战服,第二天就能送到家里。这次的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2018年“EVCARD杯”乒乓球锦标赛,老韩穿的就是中国乒乓球第在里约奥运会的队服,“这身衣服太亮眼,很多人过来问我,是不是国家队的退役运动员、教练?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上海这么好的乒乓球氛围,给了老韩这样喜欢乒乓、愿意拉动身边人一起打乒乓的老球痴,更多的动力。笔者了解到,为了捏合他小区的这支队伍,老韩的付出可不少,比如这次参加比赛报名费,还有6位队员中午的餐费,都是老韩自掏腰包,“没什么,领队要有领队的样子,况且他们比我辛苦。”有意思的是,老韩这个领队自己并不参赛,“我们队里很公平,谁实力强谁上,我可不能倚老卖老,给自己走这个后门!”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