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两项控烟报告,分别聚焦申城公共场所新控烟条例施行一周年情况和医护人员对电子烟的知识、态度和使用情况。
新控烟条例实施一周年,申城公共场所怎么样?
2017年3月1日起,新版《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无烟。为了分析一年以来条例实施的效果,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选取控烟难度较大的公共场所,包括办公楼宇、宾馆、餐厅、酒吧、KTV、游艺厅、农贸市场等七类室内公共场所(每一类场所各选择20处左右,涵盖了包括城区和郊区的12个区县)和交通枢纽(5个汽车站和3个火车站),分别在2017年2月控烟条例实施前,以及2018年3月条例实施一年后,采用现场观察和室内PM2.5浓度测定的方法,评估上述场所的控烟实施效果。
调查结果发现,条例实施一年后,公共场所内吸烟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场所内吸烟现象有所减少,其中观察期间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从一年前的49.3%下降到30.0%,但与此对应门口吸烟的情况从立法前的20.9%增加到38.6%,提示人们的吸烟习惯正在改变;场所的控烟工作力度也有了大幅提升,九成的场所张贴规范的禁烟标识并完全取消烟具的设置,所有的场所均未发现烟草广告。
新条例实施后,观察期间发现有人吸烟的比例下降最为明显的场所主要为娱乐场所,如游艺厅从实施前的57.9%下降到21.1%,餐厅从38.9%下降至16.7%,KTV从47.4%下降至21.1%,酒吧作为吸烟高发场所,观察期间发现有人吸烟的比例从77.8%降到55.6%,虽然仍过半数,但是每个酒吧的平均吸烟的人数来看已经从之前的10人降到1人,有了明显提升,但依然存在着改善空间,农贸市场是所有场所中吸烟现象最普遍的一个场所,在以后的控烟执法中,应当重点关注。就地区而言,城区和郊区在吸烟现象、控烟措施、无烟环境创建和烟草广告营销上均有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条例实施后场所室内外PM2.5浓度差减幅为32%,显示条例实施后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有明显提升。减幅排名前三位的场所为酒吧(54%)、办公楼(50%)和游艺厅(45%)。
就地区而言,城区和郊区在吸烟现象、控烟措施、无烟环境创建和烟草广告营销上均有明显改善。
上述结果表明,上海公共场所控烟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减少,无烟氛围逐步形成,不同的公共场所的控烟情况都得以改善。今后针对一些控烟难度大的重点场所,需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对电子烟的知识、态度和使用情况,医生怎么看?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它更不是推荐的戒烟手段,必须对其加强管制,以杜绝对青少年和非吸烟者产生的危害。在国内电子烟日益流行的当下,医务人员对于电子烟的了解和看法,对于控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与丁香园合作,以丁香园在线平台数据库中的临床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在线调研,以了解当前医生群体对电子烟的认知与态度。本次调研通过在线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回收样本1023份,医务人员的样本分布全国各地及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样本分布全国各地及各级医疗机构,其中男性有692人(67.6%),女性331人(32.4%),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到40岁之间;平均从医时间为11.28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就医场景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对于电子烟的关注度都很高,电子烟的使用已成为医疗场景中经常被提及的问题;64.3%的患者曾在就医过程中向医务人员询问过有关电子烟的问题;74.9%的受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主动询问过患者电子烟的使用情况;但有45%受访医务人员仅看到电子烟的好处而忽略了其健康风险。认同电子烟危害健康,电子烟可能具有成瘾性的均不足半数。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并不认可将电子烟作为戒烟推荐产品,但调查中有66.8%的受访医务人员认可电子烟作为戒烟方法。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受访的医务人员对于电子烟的安全性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但他们同样要求对电子烟进行严格的监管;八成受访医务人员赞同在电子烟包装上标明对健康的潜在风险;近九成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赞同建立电子烟的安全性和质量标准;有超过八成的受访医务人员认为应当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烟,有超过九成的医务人员认为法律应该设定购买电子烟的最低年龄。
研究结果显示,6.4%的医务人员表示过去曾经吸过电子烟,1.7%的受访医务人员表示目前吸电子烟。84.5%的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电子烟的教育,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成为医务人员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来源。
本次研究通过问卷形式对医生电子烟的知识、态度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医生群体对电子烟认知误区和知识需求,以及普遍对电子烟市场加强监管持赞同态度,为以后加强医生对有关知识的培训,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戒烟帮助提供依据。(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