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世纪风雨,上海老剧场不老整装再出发,演艺舞台正青春
①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2016年重新对外开放,是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演出场所。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②黄浦剧场,前身是金城大戏院,始建于1933年,2016年重新开门迎客,小剧场话剧深受观众欢迎。(黄浦剧场供图)
③中国大戏院,保留了1930年初建时的原貌,改造后配备了国际顶级的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本报记者袁婧摄
④人民大舞台,1909年落成开业,2011年经过翻修后重新开放,成为上海备受喜爱的话剧剧场之一。本报记者袁婧摄
⑤上海大戏院,在原址上完成重修,孙景路、上官云珠、蒋天流等明星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一座座崭新的剧院“破土”而出,不断刷新城市的文化地标;一处处老工业遗址向演艺空间华丽“转身”,功能置换再现经济和美学价值;一个个小而美的戏剧空间自商业综合体的腹中“诞生”,让戏剧艺术和时尚消费生活无缝对接……
近年来,上海剧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上海经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的剧场多达149个,新剧场仍在源源不断地涌现。时尚现代的新建剧场不断扩大着这座城市的文艺地图,一批老戏院也在整修后强势回归。
有着88年历史的中国大戏院日前完成为期六年的精心修缮,即将在下月隆重“复出”;话剧《雷雨》《日出》的首演地长江剧场也进入了重新开门迎客的冲刺阶段;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前不久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大修。而“国歌唱响地”黄浦剧场,上官云珠、孙景路登台献演的“海上银府”上海大戏院,以及有着“美轮美奂、琪玉无瑕”之誉的美琪大戏院也已相继“重装上阵”……上海舞台迎来了一桩桩老剧场的新事。它们将以久经风雨的阅历、见识和智慧,接续城市的历史,预言文化的未来。
■百年前,名人名团名作在此“停靠”,留下佳话无数
老剧院,见证了百年前上海的文化景观。彼时的上海,留下过无数名家名团的足迹,是海内外时尚风潮的聚集地。哪里有时髦的剧本?哪里有难得一见的演出?哪里有最红的大师名家?来上海,一定能瞧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最摩登的文化生活莫过于看话剧、看电影,由此兴起了一股建设新式影戏院的热潮。如今的黄浦区和虹口区就是当时剧场建设的集中地,数十个大小剧场点缀其中,形成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地带。直到今天,不少老牌剧院依旧为一些知根知底的老人们津津乐道,它们身上承载了人与城市的故事,见证了上海演出市场与文艺创作的繁荣记忆。
卡尔登大戏院,就是那时的“话剧艺术中心”。中国现代话剧的扛鼎之作《雷雨》《日出》正是在这里首次公演并产生巨大轰动。新中国成立后,卡尔登大剧院更名为长江剧场(并沿用至今),它依旧是上海话剧的“大本营”,在戏迷心中拥有崇高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两大话剧表演团体———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在这家剧院献演过许多中外名剧,平均每个月有十几场话剧演出,市场相当红火。后来,长江剧场还自发组织了话剧俱乐部,成员全部是长江剧场的热心观众。上海青年话剧团导演胡伟民、表演艺术家焦晃、编剧赵耀民等话剧界名人,不仅为观众编戏、导戏、演戏,还经常来长江剧场召开话剧观众讨论会,场面非常热闹。
上海大戏院也在原址上完成重修不久,与上海文化广场仅一街之隔。这座初建于1943年的影戏院,曾一度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孙景路、上官云珠、蒋天流等明星都在这个舞台留下过足迹。
虽然话剧和电影是上世纪的新潮流,但戏曲始终占据着文化演出的“半壁江山”,传统曲艺的经典魅力隽永深长。中国大戏院就拥有过一段辉煌灿烂的曲艺风华史。在这里,梅兰芳、梅葆玖父子首次同台,李玉茹率团在炮火声中坚持演出至上海解放,“冬皇”孟小冬在这里告别舞台……厉慧良、马连良、周信芳等众多梨园名家名角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蓝图里,“百年剧场”再梦下一个百年
英国老维克剧院、德国德累斯顿申培尔歌剧院、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无论在英国、美国、德国、波兰还是俄罗斯,“百年剧院”都是这些全球文化重镇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岁月是她们的底色,历史是她们的骄傲。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上海的这些老牌剧院在几十年、近百年后重现大众视野,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修旧如旧”、保留原貌。
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蓝图里,这些老剧场将再续它们的梦想与荣光,成为市民观众与文化艺术的精神纽带。
老剧场一旦“重出江湖”,即为新的市场参与者,将和其他剧院站上市场的同一条起跑线,直面行业的激烈竞争。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历史机遇和城市的转型升级,它们必须抓住一个“新”字———新鲜的经营理念,全新的功能定位,独一无二的市场价值,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驻场品牌。
中国大戏院一开幕,就是一个“大动作”。一场将要持续三个多月的戏剧展,汇聚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
戏剧精品,其中多部剧目是亚洲首演或中国首秀,充分展示上海演出市场的吸引力和“码头”功能。德国名导奥斯特玛雅的《海达·高布乐》、法国戏剧一线作品、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雪·覆盖下的真相》等均是打“飞的”都不一定能看到的好戏。不久前刚刚独挑“梅尚程荀”四大派的史依弘,以及致力于传播京剧艺术的余派京剧女老生王珮瑜,也即将站上新开幕的中国大戏院的舞台。88年前中国大戏院戏曲艺术的魅力与风华,即将重现于世人面前。
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的黄浦剧场同样是上海老牌影戏院之一,有着80多年悠久历史,原名金城大戏院,是人们记忆中的“国片之宫”。作家余秋雨曾提及黄浦剧场,他说小时候因为电影票便宜,就到黄浦剧场连看了两部俄国拍的莎士比亚戏剧片,当时非常震撼,觉得戏剧艺术完全是一个可以终生投入的地方。
重新定位后,小巧的黄浦剧场走的是时尚精巧的发展路线。由一个中剧场和一个黑匣子剧场组成的它,一直以来欢迎着前沿戏剧的“光临”。不仅有来自爱丁堡、法国阿维尼翁等国际艺术节的最新节目,还有当下最流行的高清戏剧NTlive的放映,令这座老牌剧院焕发出新的光彩。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