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本网专稿

守护早到的“天使”——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在沪启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5-21 11:12:41
分享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早产儿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体重不到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是日后发生神经系统不良结局的高危人群。他们的父母往往因为缺少照护早产儿的知识而影响这些早产儿的疾病恢复及生长发育。近日,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联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贝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旨在形成一套针对早产儿家长的专业培训体系,让早产儿更好的从医院过渡到家庭环境,从而确保每一位早产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

医院过渡到家庭的早产儿照护存空白

上海每年出生20万新生儿,其中早产儿发生率达10%左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主任曹云介绍,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儿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能力差,抵抗力极弱,呼吸吞咽吸吮能力不协调,各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容易发生多种与早产相关的疾病。总之,早产儿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均较足月儿差,需要给与特殊的护理。”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每年收治的早产儿达到3000例之多,其中将近500例是体重不到1500克的小早产儿。曹云坦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存在将医院“保暖箱当成保险箱”的心态,“他们缺乏相关知识,不知如何照护早产儿,觉得将孩子留在医院更放心,一些孩子为此要推迟出院一周左右。”

但从医学专家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因为早产儿本就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母婴分离,如果病都治疗好了,还是应该尽早和家人在一起,孩子需要和大人互动,家长的抚触以及视觉、听觉方面的刺激都会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这在医院都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住在医院也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

但同样困惑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是,往往千辛万苦救治成功的早产儿回家后可能因为父母的不专业照护而前功尽弃。曹云坦言,“在国内,目前大部分机构重视的是住院期医护人员对早产儿的照护,没有意识到父母对于早产儿更加重要,普遍缺乏对家长的关注,也缺乏延续性的理念,然而对于早产儿这一特殊人群,只有早产儿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够准确承担父母的教育任务。”据悉,在发达国家已经提倡家庭参与式及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等模式,国际上也有大量文献报道该模式对于早产儿的远期预后的重要性。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