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上海新闻

年轻民警充满锐气 成申城公安执法“风向标”

作者:简工博 邬林桦 来源:解放日报
2018-05-11 04:56:36
分享

年轻民警充满锐气 成申城公安执法“风向标”

  杨浦交警“尖刀班”在机动执勤。(均资料)

前一秒违法者还对民警抱怨连连,后一秒又对他赞不绝口——日前,记者随杨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机动大队青年民警现场执法时遇上这样戏剧化的一幕。

如今,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青年民警充实到上海城市交通管理一线。在上海市公安局正在开展的新时代“马天民”式交警标兵活动中,“85后”占总数的60%以上,“90”后占近40%,年轻一代正成为上海公安执法管理队伍中“风向标”。众所周知,非机动车、行人违法难管,这些青年民警如何“见招拆招”?又是怎样应对日趋繁复的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

违法者赞“格小青年蛮灵额”

“刚才一个年轻人闯红灯你不管,光欺负老年人。”“我们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你不体谅,把我们拦下来干什么?”“我们急着去办事情,以前从没闯过红灯,这次就通融通融吧。”这天下午,记者随杨浦公安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尖刀队”队员任慈航在邯郸路、国定路口执勤时,拦下3名闯红灯过斑马线的阿姨。见交警是个小年轻,还没等他开口,3个阿姨竟“先发制人”了。

“阿姨啊,你们先别急,我又没说要罚你们的钱。”任慈航始终保持微笑,等阿姨们说完,他话锋一转:“但道理我一定要跟你们讲清楚。前面的年轻人我看到了,他已经过了马路红灯才亮的,没有闯红灯。就算年轻人做得不对,你们年纪都这么大了,难道还要跟着他学坏啊,这也难为情的呀。”任慈航半开玩笑地说着,3个阿姨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化解了违法人的对立情绪,任慈航拿出警务PDA,请3个阿姨出示身份证件,记录其违法信息。“你不是说不罚我们吗?”“不罚款不是不处罚,给你们教育记档也是处罚,如果下次再闯,我们系统里是有记录的,到时肯定要罚款。”对于行人闯红灯违法,目前上海正在推行“累进式”执法模式,做到教育和处罚相结合。“你们年纪都比我大,懂的道理肯定比我多。我把你们拦下来就是为了提醒你们,以后不要再闯红灯了,任何事都没有安全重要。你们说是伐?”

阿姨们点点头,爽气地在教育处罚决定书上签了字。“侬格小青年蛮灵额,态度交关好。我们不好意思,晓得了,以后不会再闯的。”临走前,一个阿姨夸起了任慈航。

“很多年轻交警执法时,最怕遇到这些阿姨爷叔,我一开始也是。”任慈航说,在实践中他逐渐意识到,面对不同的执法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执法策略:“大部分人都是明白事理的,只是有时碍于面子,这种时候可以开开玩笑,缓解执法对象的对立情绪。但遇到一些讲道理不听,还要跟你耍无赖的人,那一定要严格执法,守护法律尊严。”

“我师父经常说,交通管理特别注重‘讲道理’,道理讲明白了,守规矩的人自然就多。”任慈航的师父是善于在执法中“讲道理”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金海波。从师父身上他也学到执法从来不是简单“一罚了事”。任慈航从警还不满4年,却在执法效能评比中名列过全市第一。

在杨浦交警机动大队,任慈航与其他6名青年交警一起组成“尖刀青年突击队”。“我们组建这支青年突击队,并命名为‘尖刀’,就是希望他们能像一把尖刀,刺破交通管理中的困难和短板。”杨浦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大队长赵康伟说,希望年轻人在执法中保持“锐气”,不断在一线工作中充实和提高自己。

2016年交通大整治开展后,杨浦交警部门为避免“就餐时段”“交接班”中出现执法管理的“时间差”,利用机动大队可在全区流动执法的特点抽调青年民警成立“尖刀队”,1988年出生的任慈航是其中最年长的:“就是要利用年轻民警反应快、拼劲足、灵活机动的优势,有效化解区域交通堵点和违法顽症。”

军工路附近的海安路桥,一度超限车辆通行现象严重。属地的交警大队加强对周边的巡查和固守,但一些违法驾驶员竟玩起“躲猫猫”游戏,在凌晨等人车稀少时间段驾驶超限车辆违法过桥。

“尖刀队”7名青年交警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借鉴刑侦的办案方式,先摸清这些违法车辆的行驶轨迹和出没规律,提前布控,瓮中捉鳖。

依托交通数据,尖刀队对途经海安路桥的超限车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分析这些违法车辆在一个月里的行驶轨迹,发现这些车辆多在半夜超载行驶,也摸清了他们的行经路线。”“尖刀队”队员王晴说,青年民警的思路相对活络:“查处违法不一定局限在违法发生地,机动大队的特色就是机动、灵活。”

掌握了违法车辆的行驶轨迹和规律后,“尖刀队”在这些车辆的其他必经之路,提前巡逻布控、伏击守候,变被动为主动,查获并扣押多辆违法超载通过海安路桥的大型货运车。这种整治方式也对违法司机起到了震慑作用,海安路桥的货车超载违法大有改观。

巧用公式匹配资源疏通堵点

上周,浦东新区龙阳路上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中国动力展、中国环博会和中国净博会同时谢幕,曾吸引50万人次参观者的国际烘焙展和另一个罐藏食品展接踵开幕。布展、撤展的大小货车,与周边居民、单位日常车流汇聚,但未对交通造成明显影响。

新国际博览中心去年全年客流量高达900余万人次,进出场馆货运车辆就有37万辆次,前来参观的客车流量则达82万辆次。这里距杨高路、龙东大道、内环线等主干道很近,毗邻龙阳路轨道交通枢纽,周边还有大量小区、商务楼。负责管辖这样一个交通“痛点”的,是浦东新区交警支队第二责任区大队一中队一群年轻民警。

过去每逢展会,浦东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早上5时45分就会闪动这些年轻交警佩戴的GPS定位装置在周边活动的轨迹,直至19时后场馆客流基本疏散,这些“闪光点”才会离开,有时工作会持续到22时之后。

然而大家发现,单纯依靠警力叠加和延长工作时间,排堵疏导效果有限。现场交通资源满足不了大客流,必然因“堵”生“乱”,无路可走的居民和过境车辆的司机有怨气。分析研究现场车流数据和道路情况后,一中队民警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很多展览虽然在周末,但布展、撤展却在工作日,进出都是大货车,对居民日常出行影响大。”针对这一情况,布、撤展货运车全部被引导至最右侧一根车道,减少展览对日常交通的影响。

然而问题又来了:虽然日常交通秩序得以改善,但展会主办方却认为货运车全靠一根通道通行,影响展览工作效率。他们希望货运车辆进出场馆时间越短越好。

各方交通参与者无缝衔接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方案。以上周为例,五个展览以及随之而来的参观客流接踵而至,但这些展览所需的货运车辆大小和运输时间段千差万别:“比如一些展览中机械多,一般需要动用二三十吨的货车,装卸耗时较长;一般展览则是十来吨的货运车为主,一些小型展品卸货的速度比较快。”

交警与馆方、展方联手,综合展馆大小、展会规模、展品性质等要素,总结出一套计算公式,提前算出优化交通组织方案,发放许可证让货运车辆分时段、分批次错峰进出。一旦有货车插队,交警第一次劝离,第二次就要开出罚单。进出现场时,交警还会协调责任区大队调整绿灯时长,创造“绿波”让货运车辆尽快疏散。记者周末看到,“四展连轴”的情况下,分批前来的货运车辆基本未对周边交通造成明显影响。馆方一位负责人说:“交通问题改善,我们工作人员都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客户体验度大幅提升,愿意再来参展。”

从破案到解答问路一丝不苟

日前一天晚上,长宁路、威宁路路口车流如织。一声剧烈碰撞声响起,只见一辆电动自行车和车上两人倒在路上,其中一位伤者因伤重最终不治身亡。

案子交到长宁交警支队事故审理大队警长屠彦旻手中。伤者说不清肇事者的体貌特征,监控视线被行经的大货车遮挡,流量巨大的非机动车道上留给屠彦旻的仅是几个模糊的黑点。

屠彦旻反复观察,从事发前后20辆经过的电动车里发现3辆嫌疑车辆在时间上最吻合。他又比较了3辆嫌疑车辆的状态:一辆匀速经过事发路段后出现减速停车、回头过程;一辆一直以匀速状态行进;还有一辆在事发路段有急刹车迹象。

顺着这样不易察觉的细节追随第三辆车的轨迹,屠彦旻还原了这辆车当天的轨迹:从中山西路桥由普陀方向进入长宁,沿着北翟路往闵行方向驶出长宁。根据事发时间,屠彦旻推测,嫌疑人应该是每天都骑着这辆橙色的电动自行车沿这条路线上下班。

一周后,路口执勤民警发现嫌疑车辆轨迹并找到嫌疑人在华漕镇的落脚点。已经下班到家的屠彦旻闻讯赶到现场,在嫌疑人居住小区的车棚里,他近距离观察涉嫌肇事的电动车,发现后备箱上有一道明显的新刮痕。最终这起交通肇事逃逸案的犯罪嫌疑人颜某被屠彦旻和同事抓捕归案。

车速变化这样的细节为何能被屠彦旻捕捉到?他的同事给记者讲了一个队内的“经典笑话”:屠彦旻当初刚开始学习和研究人体损伤学时,为体验书上知识要点,居然经常在家捏自己和妻子的胳膊和腿。

为何肯如此下功夫?屠彦旻说,调查交通事故时常常需要面对并问询事故当事人和家属,特别是一些交通肇事案中,被害人和家属眼神中“写满遭遇变故的痛楚”,屠彦旻觉得,“找到肇事者,是他们对我的期待”。无论是追查事故,还是解答疑问,做好一件事不分大小,都需要一颗匠心。

去城隍庙有没有公交车?这里离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多远?步行街怎么走?哪里有卫生间……每逢节假日,站在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路口执勤的28岁青年交警黄俊除了指挥交通,每天还要回答数以百计的游客和市民提出的问题。

五一小长假第二天上午,黄俊正在岗位上配合同事维护穿越中山东路人行道前往陈毅广场的人流。一名70多岁的老人找到他:“警察同志,我想找一下汇丰银行,请问在哪里?”黄俊指向背后的汇丰银行:“就在这里”。

“不是这幢。”老人否认道,并告诉黄俊自己解放前曾在汇丰银行工作,后来离开上海去国外生活,这次回上海想到以前工作过的汇丰银行看看,却发现这里已和记忆中不太一样。黄俊立即明白老人要找的其实是曾被叫做“汇丰大楼”的中山东一路12号,立即扶老人前往。“有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除了熟悉周边道路情况,还要熟悉历史文化和现在流行的事物。”黄俊说,此前一部热播电视剧曾在外滩一家酒店取景,他连续多日被问到取景地。平时忙得根本没时间看电视剧的黄俊多了个心,向妻子和亲友请教,让他们把涉及外滩的电影、电视剧名称和场景地点都告诉他,他会利用休息日去实地探访。

黄俊管的一平方公里内有近百个道路弄堂、70多个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他都熟记于心。为了站好这个岗位,他还学了不少方言,英语更是不在话下:“作为一线的年轻交警,我们应该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魅力。”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