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本网专稿

上海打造郊区医联体新模式 远郊市民家门口看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8-04-26 11:38:20
分享

年逾七旬的吴老伯家住金山区卫镇,去年老人突然心口不适,全科家庭医生朱海虹检查发现老人有急性心梗症状,随即联系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龚辉,社区与医院联合启动“绿色通道”。不到半小时,吴老伯便被转至金山医院,得到及时救治。可以说,吴老伯是郊区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的受益者。

近日,记者在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座谈会中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组建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40余个医联体,本市所有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有效推动了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只需医生跑、服务跑、技术跑,患者和家属不用跑便能享受到市区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微信群内开放“急救绿色通道”

记者通过金山医院心内科专家龚辉了解到,他们建立了“金山心梗救治群”,群在内共有237位医师互相交流患者病情,包含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部分二级医院医生。龚医生透露,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进行病情简介、心电图传输、诊疗建议、绿色通道开放等,大大缩短了疾病辨识与诊断时间。吴老伯发病后,家庭医生朱海虹通过微信群迅速联系到龚医生,让患者在半小时内直接入住金山医院进行心脏支架手术,稳定病情。便捷的转诊通道让吴老伯及其家属都愿意留在郊区就诊。

朱医生告诉记者,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到大医院的病人,并非就此脱离了与她的联系,每周她都会通过微信群与龚辉交流,并到医院探望病人,“一方面让我更好地掌握签约病人的情况,一方面为下一步他在社区康复治疗做好准备。”

大国工匠进驻医院 远郊市民同享市区优质资源

为使肿瘤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提高肿瘤综合诊疗水平,2016年金山医院成立多学科协作的肿瘤中心,扩大肿瘤患者的收治能力,以满足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2017年,金山医院引进首台PET/CT,填补上海市远郊PET-CT配置的空白,减少金山区及周边肿瘤患者往返市区检查的不便。此外,肿瘤中心还聘请了中山医院肿瘤介入专家、成立“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内镜工作站等,定期开展专家坐诊、查房指导、专科培训、手术操作指导、学术讲座等活动,帮助科室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医院技术与业务发展。现在病人可以在金山医院完成中晚期肿瘤的介入治疗,同享市内优质医疗资源;而金山卫镇社区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解决了部分肿瘤病人出院后去哪儿康复的烦恼。

“从金山医院出院后的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然可以得到来自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金山医院院长沈辉告诉记者。2016年4月,金山医院与金山卫镇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联合病房”,金山医院肿瘤科主任和神经内科主任担任联合病房学术主任,每周三下社区进行查房指导;此外,金山卫镇卫生服务中心在网上招募了200多位志愿者,他们将与医护人员和心理医生一起对肿瘤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上海打造郊区医联体新模式 远郊市民家门口看病

在上海市金山区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肿瘤科主任乔田奎正在与社区医生、志愿者们讨论病例

“大手”牵“小手”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为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2016年,由金山区卫生计生委牵头,金山医院与石化、山阳、金山卫、张堰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打造医联体。2016年医院成立助理全科培训基地,接受区卫计委的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对助理全科医师进行“3+2”的规范培训模式,打造一支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的助理全科医师队伍。截止到目前,已培养助理全科医生共40人。

同时,医院每月一次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帮扶工作,双月举行一次深入居委、村委的大型居民宣讲活动。下去上来,双向流动,切实提高了社区临床药学整体服务水平和百姓的认知能力。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