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架空线入地:今年100公里,三年470公里
今年年底,上海将完成10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任务,主要集中在内环内重点区域、重要道路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地周边,目前各区段已相继开工。上海市住建委主任黄永平昨天表示,“柿子挑硬的捏,骨头挑硬的啃。架空线入地先从内环开始。”
据介绍,到2020年,上海要完成全市重要区域、内环内主次干道、风貌道路以及内外环间射线主干道约47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从29%提高到62%,道路立杆减量50%,实现落线拔杆。目前,浦东、徐汇、虹口、静安、长宁、杨浦等区共有约20公里道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开工。
架空线入地有三难
通过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来焕新城市“素颜”,其背后是补上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短板。
架空线入地是一项工程量大且涉及部门众多的复杂工程。3月8日,上海召开架空线整治和管理工作推进动员大会,吹响了全面清除城市天空“蛛网”、消除“黑色污染”的号角。如今,徐汇区武康路岳阳路、虹口区东长治路长阳路、黄浦区南京东路正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在黄永平看来,施工本身并不复杂,难就难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难,管线单位多,协调难。住建委走访调研发现,除电力管线外,“飞在天上”的架空线至少归属十多家单位———既有中央单位,又有地方单位,既有一般的通讯供应商,还有其他特殊专用用途的单位等。
第二难,地下管线密,找位难。上海中心城区地下密布各类管线,还要兼顾地铁等地下设施,在夹缝中找准入地管线的位置,无异于最精细的外科手术。
第三难,空间有限,施工组织难。中心城区道路普遍较窄,比如武康路淮海路上的人行道只有1.5米宽,施工组织难度大,对市民交通出行的合理组织也是一个考验。
黄永平说,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并非易事,需要协调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在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推进这项工作,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必须围绕技术创新和优化方案来破解难题。目前各区以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为契机,同步开展城市面貌和市容环境改善工作,对周边房屋建筑外立面等梳理工作一并推进,努力实现整体协调,将区域景观、环境整体提升到最佳水平。
智能化新举措破“回潮”难局
架空线入地一直是上海整治市容环境的难点。黄永平介绍,上海从2001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曾提出在上海世博会前力争完成400公里架空线入地的目标。“最后,几乎世博会相关的所有任务都超额完成,但架空线入地任务仅完成了270公里。”最近,市住建委还在调研中发现,早前已经实现架空线入地的区域,又出现了“飞线”回潮。究其原因,通信发展速度飞快,权属单位根据需要和方便任意立杆,相关部门管理也不到位,“这次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明确要求架空线必须落地,同时整合各管线单位自行树立起来的立杆,集中落线合杆。”
目前,上海统一采用的多杆合一智能化路灯杆“身兼多职”,分层设置:检修门、舱内设备在0.5米至2.5米处;路名牌、小型标志标牌、行人信号灯等设置在2.5米至5.5米处;机动车信号灯、视频监控、指路标志牌、分道指示标志牌、小型标志牌等,设置在5.5米至8米处;8米以上,则是照明灯具、通信基站等设施。它的智能化在于自带感知系统,一旦发生倾斜或受到冲击,会自动报警。
为了避免日后“回潮”,市住建委还表示,要坚持源头控制,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架空线整治入地的过程中,对地上设施、立杆和地下管线数据进一步排摸,纳入网格化管理,制定发现和维护机制,避免发生管理缺位现象。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