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上海新闻

校内“减负”校外奔波补习 培训班“降温”有多难?

作者:刘轶琳、刘晓晶 来源:东方网
2018-03-19 13:40:56
分享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刘晓晶3月19日报道:一周赶多个培训班,每天放学后都要补习,周末也没有休息。这似乎已是一些中小学生的生活常态。在今年的两会上,减负话题再成热点。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培训班为何如此火爆?究竟该不该上?东方网记者采访发现,各方说法不一。

黄女士的孩子今年在上海的一所民办小学念4年级,对于她来说,“小升初战役”即将打响。“一周上3个奥数班,1个英语班和1个语文班,现在不‘鸡血’,四年的积累都白费了。”

和黄女士一样,在不少家长眼中,孩子成功的标准在于能否最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进入名校。而对他们来说,能进入炙手可热的民办学校上学,就相当于得到了半张名校“入场券”。为了应对民办学校的招生面谈和入校后的分班考试,家长们意识到,仅学习课内知识还不够,不上培训班很难脱颖而出。

“学校是减负了,但想读民办的话很多课程还是要学,有些科目还必须提前学。比如现在课内文言文教得少,但听说分班考都会考很多题,只能去外面学。初中要到初二才上物理,可是分班考要是考怎么办?很多学生五年级就要开始学。孩子的同学都在上培训班,哪怕别人只多会一道题,在关键时刻也能起到作用。”黄女士说。

市民葛女士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则“吐槽”,自己对培训班并不“感冒”,但课堂内老师的高要求让她不得不低头。“有时候老师单元测验题里会有奥数题目,不学行吗?不是说上培训班就不好,但牺牲了休息和睡眠的时间不值得。我每周给孩子去上一节奥数课,2个小时。事实上我觉得这就够了,现在孩子对奥数很有兴趣。”葛女士说。

记者发现,不少家长对于培训班“既爱又恨”,一边苦于在各种培训路上奔波,一边又急于用各种方法占班坑抢名额。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升学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往往是在受到周围家长和机构的鼓吹后加入“鸡娃”大军,抱着“别人学我不学就会落后”的想法,不仅苦了孩子,自己也疲惫不堪。

“我非常反感一些公众号,各种鼓吹越早‘鸡娃’越好,有的标题就写‘小学鸡娃已晚,竞争从幼儿园就要开始了’,而帖子后无非是对一些机构课程的介绍,并造成一种名额紧张的气氛。怎么不说胎教和择偶的重要性呢?”一名家长向东方网记者透露,“做新闻有广告法,而公众号似乎在打着擦边球,为了包装广告在撰文时没有约束限制,有的甚至没有底线。”

学生在外拼命上培训班,并不意味着学校老师就轻松了。上外附中一名外语老师告诉东方网记者,很多培训班其实就是给孩子提前上以后的内容而已,并没什么技术含量,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这类我们是不喜欢的。”

她表示,很多机构里的老师资质不怎么样,学外语时甚至会带偏学生。“学生口音被带跑,上课不听,觉得回去问家教就行,家教教的错的东西他们奉为真理,上课时还质疑老师,这就本末倒置了。现在大部分家长‘迷信’自己花了钱的课程,觉得外面教得肯定更好,这个观念也影响了孩子,会体现在他们对待老师的态度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需要整顿。记者采访发现,事实上对于课外培训,但学科类的支持率就显然没有那么高,特别是对于家长们的跟风报班,抢学抢跑,老师们并不看好。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说,“合适很重,盲从就不可。”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施斌教授认为,事实上,减负是一个伪命题。施斌说,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压力和作业,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家庭作业就是减负。中小学生在做作业同时,也是培养的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与责任感。在施斌看来,学生的负担往往不是学校里老师给的,往往很多“负担”是家长给的。

“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什么都追求好的,希望子女上好的学校,取得好的成绩,然后将来找好的工作,买好的房子,买好的车子等等,心态十分浮躁。”施斌说,“孩子的教育理应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找到孩子最适合的发展方向。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家长和社会浮躁的心态反而是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从今年起,上海开始实施“一标准两办法”,即《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上海市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上海市非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的统一设置标准和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办法等,对校外培训机构加以规范。其中明晰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及职责,提出严禁举办小学生学科竞赛、严禁将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和参考、培训机构下课不得晚于20点30分等规定。

施斌认为,中小学生的补课,是无偿地、不定期地补习学生某些缺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有益的,一些年轻教师在辅导学生补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反思教学,从而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而如今社会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把两者合二为一,以补习为名,不断重复培训学校课堂里的基础性知识点。“某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也令人堪忧,比如一个专业功底普普通通的师范学生,却成为了某培训机构的名师,这样师资是要打疑问的。”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