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上海新闻

40年前春节阿拉是怎么过的? 白酒+蛋糕曾是“网红”

作者:叶佳琦 来源:东方网
2018-02-07 05:51:23
分享

原标题:40年前春节阿拉是怎么过的

据《劳动报》报道,提到春节,最先想到什么呢?吃团圆饭?还是收红包、拜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了,上海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连续三个三年大变样”,到建设“四个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再到如今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城市的变化翻天覆地,而40年间4代人的年节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巨变。

“我们的春节”民俗民间藏品展最近在上海图书馆展出,通过春节习俗变迁这一线索,还原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上海的民生变化。记者在现场见到,石库门布局的展厅分为4个部分,每部分讲述了一代人的故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票证、年历卡,还是90年代的蛋糕盒,无不引起阵阵共鸣。

忆起当年添置年货场景

“这张春节票证,一下子就勾起了很多回忆。”昨日,62岁的樊老伯掏出手机,把玻璃柜内的票证拍了个遍。他告诉记者,置办年货是他们这代人过春节时的重要内容。那时,几乎所有商品都是严格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的,大家需要使用票证采购张罗过年的吃食。

“这张是1981年春节时静安区副食品公司的鱼票,上面写着花色(小户)。一家五口以下是小户,五口以上的是大户。我们家是小户,我清晰记得当时拿着鱼票和家人去采购的场景。”樊老伯说,光有票证还不够,添置年货还要靠排队。好几个春节,天还没亮他就去排队了,只为能挑到品质好些的鱼。“现在想起来,那时过年真热闹啊。”他感慨道。

不仅如此,年历卡也让一些年长的市民倍感亲切。记者见到,年历卡上有的印着草原英雄小姐妹,有的则是漂亮的洋娃娃、生肖等。“太亲切了,那时朋友间会比较谁的更好看。这套娃娃年历卡我也有,至今还收着呢。”身为“60后”的陈先生说。

白酒+蛋糕曾是“网红”

在上世纪90年代展区,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摆在醒目的位置,只见车把上挂着两瓶“七宝大曲”,车篮子里放着一盒上海食品厂自产自销的精美西点,后座上则是“喜来临”奶油蛋糕。据介绍,90年代初期,上海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从公有住房出售试点到房改综合配套改革,从“菜篮子工程”到苏州河综合治理,从国企改革到浦东开发开放……市民感受到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全方位喜人变化,这些变化也在节日里得到了直接体现。

“七宝大曲可是当时过节送人的最佳礼物,奶油蛋糕则是最好的点心。”“上海人糖果要大白兔奶糖,饼干一定要金鸡牌饼干。”现场,不少市民津津有味议论起了当年的“网红”礼物。“印着大公鸡图案的糖果盒、第二食品商店或哈尔滨食品厂的蛋糕盒、人参蜂王浆……这些过年时候都送过人也收到过。”一位市民表示,生活条件好了之后,走亲访友时购置礼物逐渐有了更多选择。

如今过年方式很多元

迈入21世纪展区,背投电视机循环播放着“春晚”经典小品,影碟机旁放着家家户户必备的水晶果盘。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挨家挨户上门拜年的方式也渐渐被短信、微信拜年取代。年轻人不再进商场排队买年货,而是选择轻点鼠标的方式,过年方式多元了起来。

春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众多形式和内容的传承,谱写了辞旧迎新的历史篇章,也折射出了时代变迁中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这个展览结合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用老百姓自己的东西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很贴切很应景。”策展人张伟平说。

据悉,本次展览由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收藏协会协办,将持续至2月7日。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