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滚动新闻

除了能听出故障的“老杨” 而今地铁安全有了更高级的“保护锁”

作者:李蕾 来源:解放日报
2018-02-07 04:15:34
分享

原标题:除了能听出故障的“老杨”,而今地铁安全有了更高级的“保护锁”地铁“中医”实时“望闻问切”

世博会期间的“感动哥”——“老杨听地铁”,你还记得吗?8年过去了,老杨现在如何?近日,记者在轨交殷行基地,见到了这位“听地铁”的老杨——上海申通地铁维保公司车辆分公司八号线质检人员杨黎萌。

接受采访时,杨师傅变得腼腆起来,说话十分简练,在记者看来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杨师傅总是谦虚地说:“这没什么,基地上其他师傅也会的。”

听地铁声判断隐患

2010年7月10日,杨师傅正逢休息日出行,乘上了822#列车,也顺便一如既往开始了“乘车随检”。上车后不久,车底突然发出轻微的异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般来说,地铁列车是长轨运行,行进时会发出持续而有周期性的声音,如果出现了不和谐的噪声,就可能是列车存在潜在的故障。”杨师傅不顾车厢拥挤,拨开人群特意走近了异声来源处:M2车的Ⅰ位端。几番“揣摩”之下,他断定确实是车底转向架传来异声,及时和检修人员联系并决定跟车回库。正因杨师傅迅速判断出列车存在故障隐患,并第一时间报道故障情况,保证了应急处置的及时性,才最终避免了一次险情事故的发生。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手表厂,做检修,要求非常细心与耐心,这也练就了我对机械声音的敏感度。”杨师傅告诉记者,“只要一进了车厢,我就想听听车子的声音,哪怕边上再吵,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杨师傅进入轨交工作已有11年,在别人听来噪音一般的列车运行声,在他心中已然如音乐一般,哪个音符不听话,出来捣点小乱,根本逃不过他的耳朵,故障也被化于未然。

精细化催生高技能人才

杨师傅告诉记者,每一辆地铁列车除了每天进行检修,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均衡修”。也就是,每天一次小体检,每月进行一次“专家门诊”。这个“专家门诊”,通常要进行10个多小时,一个班组10多个人一起分工检查。车顶的空调、受电部分,车中的驾驶室、车门、设备柜,还有车底的空气网、空压机、牵引电机等,甚至整个列车上超过上千只螺丝都需要一一检查,并用“色标”标注。

同事们常常笑称杨师傅有“望闻切问”的本事,只要上了车,就会像中医看病般把列车给查个遍,几乎没有什么毛病能逃脱他的诊断。杨师傅告诉记者,所谓“望”,既要看列车受电弓是否有冒火光、夹带异物等异常情况,也要观察所在车厢车门在列车运行时是否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还要看LED显示是否正常,与广播报站是否相符等;“闻”是指听,主要是听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车底是否有异常声音;“问”就是发现问题及时询问相关人员并及时联系检修;“切”则是指拉着扶手,感受列车的振动是否正常。

“老杨听地铁”故事传开后,维保公司也加速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公司启动了“从工人迈向大师”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规划,以“技师、首席技师、大师”三类阶梯式技能人才培养形式为平台,帮助一线技术工人打通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大师工作室数量已增加至11家,达到专业全覆盖。

催生“智能运维”新模式

地铁网络日益庞大,如果仅仅靠原有的维保人员,每天等列车凌晨一两点回库以后再进行日常检查,效率很难提高。于是,公司通过“智慧运维”,在人力维护的基础上,加上一道更高级的“保护锁”。

如今,杨师傅所在的车辆分公司,已逐步在全网络建设车辆智能专家支持平台,以移动点巡检系统、在线鹰眼平台检修可视化系统、受电弓在线检测系统、平轮系统等多种方式应用于运行列车设备状态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保障车辆的安全运营。

上海地铁维保各专业,也在不断探索智能运维新模式。以“经验型计划修”“感知型状态修”“专家型故障修”三结合,尝试以基于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主的维修2.0模式。令人期待的上海地铁智能运维模式,背后蕴含着上海地铁的维护思维迭代。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