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滚动新闻

突出制度供给 使科技创新产生“溢出效应”

作者:徐晶卉 来源:文汇报
2018-01-24 05:08:00
分享

原标题:突出制度供给,使科技创新产生“溢出效应”

“以前,世界上没有一座自动化码头仅靠一个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建造而成,但我们洋山港四期做到了。它的系统是上港集团自主开发的,设备是由振华港机建造和保障的,这是‘上海制造’的骄傲。”在昨天市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方怀瑾一开场就充满自豪。

去年12月,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和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洋山港四期正式开港,被外界称为“无人码头”:海侧的岸桥全部是自动化远程操控;陆侧使用的轨道吊实现了自动着箱;海侧轨道吊全部是双箱自动化轨道吊,这也是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产品首次在全球市场亮相,可尽快释放岸线空间,提升50%的工作效率。

“洋山港四期开港至今已逾50天,运行非常稳定,第一天吞吐量就达4000多个标准箱,今年1月最多一天更是达到7800多个标准箱,每小时每台桥吊的运作效率在30至35个集装箱,从国内外自动化码头情况来看,运行第一个月就达到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了不起的。”方怀瑾用一串数字证明“无人码头”的超强实力。他透露,洋山港四期将争取在今年年内实现满负荷运行,实现每天吞吐量一万箱的目标。

作为“上海制造”的典范,洋山港四期最值得骄傲的一点,是全部实现了自主制造,码头整个装卸过程所涉及的桥吊、自动导引车、轨道吊三大机种均为“国货”,软件系统也是由上港集团和振华重工共同完成,从“大脑”到“神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方怀瑾坦言,洋山港四期建设过程中包含的高技术含量解决方案,将有计划地推广,实现“溢出效应”。他透露,目前外高桥振东集装箱码头公司在进行无人化改造,把传统的轮胎吊场地改造成自动化轨道吊场地,首期已投入运营,效率和稳定性非常高。

今年上海“两会”,方怀瑾提交了两份提案,分别是《关于允许“集卡双挂牵引”运输模式在特定区域进行经营性运输的建议》和《关于制定本市自动驾驶车辆开放道路测试和行驶的管理办法,加快智能汽车发展的建议》。

事实上,“两份提案与洋山港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方怀瑾说,如果在东海大桥上能够自动驾驶,能够实现“集卡双挂牵引”,那么,港口的运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如果能够把自动驾驶车辆用于传统码头的自动化改造,就不用AGV(自动导引运输车)了,能把有人集卡变成无人集卡,把港口真正变成“无人码头”。

提案背后,方怀瑾非常关心“上海制造”的发展速度和联动效应,特别是无人驾驶领域。两周前,方怀瑾体验了一把集卡在高速公路上的无人驾驶,全程40分钟,平均时速达82公里,整个过程基本没有人工干预,包括转换路口、避让车辆都能实现无人驾驶,“但无人驾驶集卡不允许进入上海,更别说开放道路测试了。管理部门应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服务企业创新,制度供给要及时跟上,要尽快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