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上海新闻

代表委员建言基层干部要有担当作为 要在“最后一公里”下功夫

作者:王海燕 张骏 来源:解放日报
2018-01-23 05:25:00
分享

原标题: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代表委员建言基层干部要有担当作为,要在“最后一公里”下功夫 微制度不创新,企业活力激发不出来

上海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要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两会会场上,“营商环境”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大话题,且听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怎么说。

中小企业审批流程还很长

记者:上海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政府要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作为企业家您怎么看?

方奇钟:完善营商环境成为近期上海的一大焦点,这是上海进一步发展之幸。如果上海发展的营商环境不进一步优化,必定会严重影响上海未来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此,上海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期盼着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记者: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企业的感受最深。

方奇钟:的确是。我认为,当前营商环境一大短板是政府行政审批。我在科技系统,科技企业申报高新项目,有些项目从立项到建设,要花两年时间。有的地方承诺8个月,但实际上撇去了头尾的时间。立项时相关部门要征询,有的一次,有的要两三次,重复征询重复敲章,可不可以一章管到底?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项目竞争非常残酷,两年后审批出来,加上造房子还要一年多,四五年后产品竞争力就没了。为了应对,有的企业只能先租用厂房来生产,等自己厂房建好再搬过去。有的企业干脆搬到外地开工。上海如果再不重视的话,有些产业的主导地位就可能失去了。

记者:你觉得,审批时间长的症结在哪里?

方奇钟:上海开展放管服改革,感觉“皮”已经放掉了,现在应该放点“肉”了。这是个顶层设计问题,我曾经有个项目,因为是重点项目获得并联审批的绿色通道,但这只是个案,对大量中小企业来说,流程还是很长。所以,应该建立一套体系,使得不管什么项目都能实现并联审批,梳理简化流程。

记者:作为政府这方,如何看待行政审批这块,如何当好这个“店小二”?

方世忠:企业跑一次还是跑多次,和政府的观念有关。对“店小二”,我的理解就是强调政府的服务意识,这就要求政府观念上转变,本质上讲,发扬“店小二”精神,就是要把企业、群众当作“客人”,要求政府部门当好服务者角色,强化服务意识。针对企业的,我们也在优化审批流程,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在50%以内。

另外,我们不能停留在流程再造上。如果只是减程序,通过压缩改变流程,企业未必能切实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应该对行使权力本身进行审核,是留还是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

宽容失败的氛围还不够

记者:除了行政审批方面,作为创业者,您觉得上海的营商环境的痛点在哪?

季昕华:在我看来,审批是比较基础的问题,让企业少跑几次腿,是小事情,上海在这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好。比如办理手续,以前要到工商局做变更,如果股东是外国人就非常麻烦,现在就方便多了。在我看来,上海的营商环境关键是要解决承担风险的问题,上海的容错氛围还有待提升。

两年前我曾参加一个人才奖项的评审。答辩时,有位评委问我,你曾经两次创业都失败了,这次会不会失败。我就回答他,创业很难保证百分百成功。他说,那如果你这次失败了呢?言下之意是,万一我失败了,把这个奖项评给我,他就失职了。很遗憾,那次我没被评上。在我们创业者看来,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企业家要学的重要一课就是如何应对失败,失败了如何爬起来再创业。

记者:这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有关。

季昕华:的确是。我们企业感到,政府部门更愿意做的是锦上添花的事。我们希望政府能给大公司和小公司一样的市场机会,但感到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一般只会找大的企业,倾向于与大公司合作,他们愿意做没有风险的事。如果找本土小企业,如果失败了,政府官员可能担心会承担责任,比如怕被质疑是不是和这个公司有关系。这就是宽容失败的氛围还不够。

方世忠:这其实说的就是“有为政府”。如何让“有为政府”发挥作用,就是要建立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容错机制,我们既要为企业担当,也要为担当者担当。企业家们的感受的确令人深思。习总书记提出“三个区分”,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这一要求就从干部管理的角度,回应了干部比较关心、比较担心的问题,为解决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指明了方向。当前关键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将“三个区分”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干部更加心无旁骛地干事业。此外,政府当好“店小二”,对宽容失败要有一套具体的细则。比如佛山市政府对容错机制就有实施细则,政府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们设有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这个值得借鉴。

不对标就没有转变的动力

方世忠:前不久去广州、深圳、佛山等地调研,感受颇深,我们发现广东在营商环境方面有大量制度创新,特别是微制度层面的创新。事实上,企业最在意的是如何办好具体的事情,就是“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厘米”的事。

企业对政府的敏感度,经济学上叫“弹性”,企业的“弹性”很小,它的感受度一旦不好,马上就跑。在广州等地,人人都在想怎么留住企业。企业如果遇到什么事,就拥上去,这种意识和迫切性让我们很受启发。如果政府还是朝南坐的感觉,不主动作为,从企业最具体、直观、迫切的那些难点、堵点、痛点入手,就很难形成改革的着力点。

上海其实不缺宏观政策,而微制度创新就显得很重要。最优营商环境的打造,就是基层干部要有担当作为,就是要在“最后一公里”下功夫,如果不进行微制度创新,企业的活力就没办法激发出来。

季昕华:这种紧迫性我们企业也感受到了。比如,在吸引人才方面,因为涉及到户口、教育和住房等问题,很多企业都明显感到,上海的人才正在往杭州走,那里是一块价值洼地,不仅有阿里,还有一大批新型创业公司,且房价也相对低廉。

记者:面对这些,政府该如何应对?

方世忠:还是观念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抓政府自身改革,要对标好的做法。如果不对标,就没有转变的动力,不对标就没找到问题,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进行改革。徐汇区把政府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主动探索深化“放管服”,第一阶段是物理整合,第二阶段是项目突破,复制自贸区制度创新,聚焦政府管理的难点痛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要让企业、老百姓能够在办事过程中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季昕华:“最后一公里”的确很重要。另外,我们企业感到,政府的服务有时不够聚焦,呈现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方世忠:营商环境一定要有顶层设计的理念和规划。现在呈现的一个个信息孤岛,需要从更高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另外就是要大力拥抱新技术,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来改进政府服务,数字政府要成为智能政府,充分体现让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腿。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