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策展人”

作者:郭颖 来源:东方网
2017-12-26 09:28:19
分享

原标题:“00后”成上海自博馆“策展人”

“00后”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策展人”

  图片说明:孩子们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研发项目。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摄

东方网12月26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00后”都可以成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策展人”?他们就是参加上海自博馆2017年“馆校合作”项目的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和实习研究员。上周末,他们带着自己的成果作品亮相自博馆B2层中庭,迅速被观众“围观”。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为观众带来“多感官体验”

本次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活动以“动物们的朋友圈”为主题。在展示现场,孩子们用海报等形式,为游客讲解企鹅和北极熊的御寒策略,河豚和科莫多巨蜥谁更“有毒”,兔狲和美洲豹捕猎技巧有何不同,以及蓝脚鲣鸟和沼水蛙的爱情不一定要看脸。

“多感官体验”是本次青少年科学诠释者成果展示的一大特色,诠释作品是以海报结合实物、音频、视频、表演、演讲等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多感官体验。

华二初中的孩子们用立体海报的形式告诉游客们动物是如何捕猎的。“我们挑选了一些有特色的动物,例如眼镜蛇靠毒液,猎豹靠速度,斑鬣狗靠群捕……”初一的顾佳同学告诉青年报记者,为了确定策展的方式,他们专门来自博馆讨论如何设计、分块,最终决定做成立体的更吸引人。“这只大蜘蛛就是我们用扭扭棒做成的。”

来自天山初级中学的陈怡等同学的展览内容则是以“对话泡”的形式让5种有毒动物“说”出主题:我们有毒。根据诠释主题,组员为每种动物设置了问答游戏内容。在每种动物旁用“××之最”的一小行字对其进行简介,并制作5种动物信息卡,供观众了解拓展内容,或自助核对寻找答案。

据悉,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全市16所学校的102名学生脱颖而出,并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分为14个小组进行活动。在馆内外学科专家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博物馆策展人”的角色。在前期,同学们自主拟定主题、挖掘展区资源、探索展览策划方法和展示手段、学习现场表现与演讲的技巧等等。

在讨论展览内容和绘制初稿时,孩子们不断地搜集、分析资料,形成对问题答案的推论,并进一步求证。在问题答案得到推论和验证的基础上,构思如何将自己的探究成果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当大家把自己的设想和探究成果都注入进海报后,也学习了如何利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向观众呈现自己探究和诠释背后的故事。

实习研究员用中科院高端设备进行课题研究

拍下一片叶子,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准确辨别出这是片什么叶子。这是由复旦附中张宸、川沙中学张知昊、天山中学陆衣荷3位同学组成团队,开发的“植物叶片特征数字化及其数据应用平台”。

“我们采集了11个样本的叶子,根据它们的叶脉情况分成多级,做成数据库。”陆衣荷介绍说。张知昊负责做标本,他说,上海的叶子分为革质和纸质两种,像广玉兰属于革质,女贞属于纸质,纸质提取叶脉相对比较难。

他们的指导老师——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王晓娟告诉青年报记者,为了让孩子们用到更先进的仪器,专门带他们去中科院植生所采用了解剖镜、扫描电镜等高端的专业仪器。孩子们还尝试用CT扫描,可惜没有成功。

本届实习研究员共有来自全市8所学校的16名学生参加,并按照课题内容分为6个小组进行研究。依照自博馆特色,研究方向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标本制作与维护两个方向。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微课题研究任务或者一项标本修复或模型制作任务,最终成果以科学海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在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挖掘研究背景、了解科研思路、学习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的方式方法,基本掌握了一套严谨、系统的科研流程与思维方式。

与其他探究类教育活动不同,实习研究员的活动内容在科学性和专业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导师们也都是活跃在各自科研领域中的骨干力量。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既能体验到科研人员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也能学习到探究问题和解决困难的方法,提前体验了一把科学研究的魅力。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和实习研究员是上海市教委与上海科技馆共同打造的“馆校合作”项目中的两个子项目。两年来,已累计培育青少年296人,培养“博老师”128名,开发校本课程方案97套。

据介绍,从开馆伊始,上海自博馆已经创设了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小小博物家、一起聊聊吧、探索者联盟、绿螺讲堂、我的自然百宝箱、自然趣玩屋等10余个教育项目品牌。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展览教育+拓展教育+线上教育”和“观众研究+人才培育”五位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建立了“以博物馆精品课程助力素质教育、以体验式主题活动激发探究热情、以衍生化展教资源分享科学新知”的生动局面。

截至2017年上半年,上海自博馆已累计实施各类教育活动(含讲解)3.4万场,受众55.4万人次。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