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淡水豚日,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即将起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0-24 14:29:55
分享

10月24日是第八个国际淡水豚日,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上,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举办了“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故事分享沙龙”。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的亲历者、江豚保护工作管理者、保护领域的科学家、NGO、保护区代表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他们所经历的江豚科考以及江豚保护的故事。同时,活动也预告了2017长江江豚科考将于11月10日在武汉启动。

2006年11月6日到12月13日,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印度等七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科学考察,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

经过总共39天、3400公里的航行,没有发现中国特有物种白鱀豚的踪影。2007年,英国学术期刊《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发表了七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结果,确认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长江女神”白鱀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随后,美国《时代周刊》将其列为2007年十大人为灾难。白鱀豚成为50年来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在地球上消亡的大型水生脊椎动物。

同样令人痛心的是,在白鱀豚宣布功能性灭绝的同时,作为生活在长江当中仅存的哺乳动物,江豚在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也只剩下1200头,相当于90年代初种群数量的一半。而据2012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45头,6年间的下降速率为13.7%,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多次综合考察发现,江豚主要面临六大威胁是:长江干流及两湖鱼类资源近乎枯竭,江豚没有足够的食物;电打鱼、滚钩等违法渔具造成江豚死亡;大面积挖砂破坏江豚的栖息环境;高密度航运造成江豚被螺旋桨打死打伤;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江豚种群之间的迁移和交流被中断;水域污染。

时隔五年,国家农业部将于2017年11月开始再次摸底长江江豚野生种群数量并考察栖息地现状。此次考察将持续近40天,涵盖从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11月10日,两艘科考船即将从武汉起航,途经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共约3400公里。干流考察结束以后,科考队还将对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鄱阳湖、洞庭湖湖区进行考察。

据此次科考的技术负责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博士介绍,这次科考参考了2006年和2012年的考察方案:目视观察,结合船尾拖拽的被动声学考察设备,并间隔50公里采集水样、底泥、水下噪声等。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将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栖息地环境。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秘书长周晓华表示,事实上在2006年之前,也有过一些考察。比如,1997年农业部水野处在全国水野保护年财政经费的200万元中,拿出了150万组织沿江各省参与白鱀豚同步调查,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但事实证明非常有意义。

据2017年长江江豚科考的协办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野生动物保护总监朱江博士介绍,江豚是世界上仅存的几种淡水豚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淡水豚在内的鲸类动物都在生存堪忧的状况下,江豚迁地保护使得该物种的保种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果。WWF全球网络希望在有淡水豚的国家推广中国的经验,特别是东南亚几个与中国毗邻国家,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淡水豚保护与合作平台的搭建。

此次科考得到了包括公众、媒体、企业的广泛关注,万科公益基金会在这次国际淡水豚日的活动上,现场捐款一百万元用于支持2017年科考、江豚巡护、淡水豚保护国际交流等活动,并承诺后续将继续支持长江江豚整体保护计划。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