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田”引来全新改革共振

作者:高渊 王志彦 来源:解放日报
2017-10-12 09:10:23
分享

“自贸试验田”引来全新改革共振

  空中俯瞰上海自贸试验区

  即使再过许多年,翻看上海发展的历史,2013年9月29日这一天,依然激动人心。

  那天上午,天空飘着小雨,一场隆重而朴素的揭牌仪式在外高桥保税区举行;那天晚间,世界各大媒体彻夜守候。最终,他们见证了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诞生,也等到了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落地。

  从那时起,一颗全面深化改革的“种子”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这块国家试验田里不断生长,一场面向太平洋、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浪潮铺展全国,影响世界。

  对于这样一颗“种子”,中央倍加爱护。连续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都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和指示。2015年5月,在上海视察时,总书记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去年年底,总书记再次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对自贸区三年改革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为自贸区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

  这是一份殷切嘱托,更是一项历史使命。1400多个日日夜夜,改革者不畏险流、奋楫前行,只为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所作为,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一条减速带,变革藏在细节中

  四年前,自贸区对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账户等概念,更是陌生。

  四年后的今天,负面清单已家喻户晓,自贸账户则已累计开设了6.8万个,业务遍及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仿佛一夜春风,便引来百花竞开,这就是改革的力量。

  细节,往往更能彰显变化的魅力。

  自贸改革的成效也许是一条不起眼的减速带。进出外高桥保税区七号门的集卡司机,会注意到海关卡口处多了一条黄色减速带。自贸区成立前,由于通关速度慢,集卡常常排长龙,恨不能插翅飞过;自贸区成立后,随着各项改革推进,平均过卡时间缩短至30秒,减速带的设立居然是为了防止追尾。

  自贸改革的成效也许是一对巧合的数字。2013年首份负面清单的特别管理措施有190条,而2017年清单只有95条,恰好是四年前的一半。

  自贸改革的成效也许是一张灿烂的笑脸。“一颗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樱桃,从靠泊洋山保税港区码头到查验后放行,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6个小时。”天天果园联合创始人赵国璋自问自答时,笑得可爱又真诚。

  四年来,上海自贸区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确立了符合国际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确立了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

  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央高瞻远瞩的决策,离不开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上海要做的,就是将中央决策落实好、贯彻好,力争让自贸改革的每一步都蹄急步稳、抓铁有痕。

  一本案例书,指归就是国家战略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3年那个初秋的早晨,站在微雨中等待的人们,并不是全都明了,自贸区是干什么的。“这里有优惠政策吗?”不少人打着小算盘。

  四年后,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这里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这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这里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这几乎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座右铭。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要统筹考虑国际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干什么,国家战略需要我们干什么,自身发展最需要突破什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多次强调,上海的一切工作,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中央决策部署,抓谋划抓部署抓落实。

  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不断取得新作为,坚持国家战略,坚守制度创新,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更是一切改革的精神指归。

  去年G20杭州峰会前夕,商务部公布了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名单,中国自贸试验由此进入“3.0版本”。

  三年内,两次扩容,海内外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肇始于上海的中国自贸改革被实践证明是可复制、可推广的,这场国家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一开始,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在意的,就是如何“让成果走出试验田”。四年来,一批批诞生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创新制度,逐步走向全国。试验区成立一年不到,就有27项改革措施在全国或者部分地区复制推广,如今,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已达100多项。

  自贸区成立三周年时,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案例研究》的书,精心挑选了105个自贸区改革案例,并配有专家点评,这本书被认为是上海献给全国的一份“礼物”。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又在编撰全国自贸试验区首份培训教材,目的是让更多经验走出上海,更多企业了解自贸区。

  一个突破口,自贸带来改革共振

  对上海来说,自贸区的建设决不是一时一地的风景,自贸试验既是改革的推进器,又是改革的共振腔。

  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自贸试验就像一场及时雨,为“四个中心”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自贸区金融改革构建出了一个涵盖离岸和在岸业务、本外币一体化、与国际金融市场高度接轨的金融环境,通过创新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商业银行的服务群体从传统的境内延伸至了境外,帮助中国企业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配置。“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借助自贸试验的东风,上海推动交通港航业扩大开放。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宽,让多家外商独资船舶管理企业落户上海。

  而在更大范围内,自贸试验所引发的改革带动作用,就像看不见的引力波,在上海各项工作中激宕开去。

  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结果。敢闯敢试,敢啃硬骨头,不仅仅是自贸区的特质,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正是这五年,上海牢记中央嘱托,以自贸改革为突破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将各项改革进行到底。

  最近这几年,上海市委每年都确定一个重点调研课题,被各界称为“一号课题”。课题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奔赴一线暗访,直面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积弊已久、急需重构机制的深水区改革。2013年,聚焦培养选拔年轻干部;2014年,关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015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强力出击;2016年起,“补短板”行动连续在拆违、交通大整治、中小河道治理等领域全面发力。

  “想干事,就能想出很多办法;不想干事,就会找出很多理由。”面对新的改革征程,上海始终把中央指示要求作为贯穿一切工作的主线,追求更大的视野和格局,保持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按照中央要求大胆探索、勇于领先一步,遇到困难绝不退缩。唯如此,才能真正当好“排头兵”与“先行者”。(高渊王志彦)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