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21日从复旦大学获悉,2017复旦科技创新论坛、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科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因在引力波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荣膺本年度的“复旦-中植科学奖”。
日前,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人揭晓,在引力波领域做出突出科学贡献的三位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基普·索恩、巴里·巴里什将分享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出席12月17日在上海举行的颁奖典礼。“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合作设立,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医学三个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奖项每三年在这三个学科领域中轮流评奖,今年将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据悉,雷纳·韦斯教授发明的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是LIGO装置的基础。他首次分析了探测器的主要噪声来源,并领导了LIGO仪器科学的研究,最终使LIGO达到了足够的灵敏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基普·索恩教授奠定了引力波探测的理论基础,他开创了引力波波形计算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向,并对LIGO仪器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提出了量子计量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巴里·巴里什教授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他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
据介绍,本届“复旦-中植科学奖”自2017年2月启动评奖工作,依据《复旦-中植科学奖章程》,理事会3月起在全球范围内向139名物理系领域的提名专家发出提名邀请,同时组建了由8名国际物理学领域知名专家构成的遴选委员会。到4月底截止时共收到37份候选人提名表格,共计27组奖项候选人,涉及35名候选人。候选人均为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其中不乏获得狄拉克奖章等物理学国际顶尖奖项的获奖人。经过遴选委员会审慎的初评和资深评委严格的终审,理事会决议将2017年“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上述三位在引力波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据悉,“复旦-中植科学奖”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搭建科技创新的国际研讨、交流和分享平台,集聚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升中国科技竞争力,为世界顶级科技奖项储备人才。奖项的评选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候选人须为在世的相关领域科学家,不限国籍,其原创性、基础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能显著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及精神文明,并能代表当今全球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水平。“复旦-中植科学奖”奖金为300万元人民币,来源于中植企业集团的专项捐赠基金。对在同一研究方向做出同等重大贡献的学者,可共同分享该奖项和奖金。
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生物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其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詹姆斯•艾利森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他首次发现阻断CTLA-4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T细胞攻击癌细胞,同时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免疫-肿瘤疗法的CTLA-4抗体。本庶佑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首次发现PD-1是激活T淋巴细胞的诱导基因,其后续研究揭示了PD-1是免疫反应的负调节因子。 2017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同期举行
2017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将同期在上海举行。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承办,中植企业集团赞助。论坛旨在通过搭建全球视野下的交流与分享平台,集聚科创领军人才,把握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创新趋势;同时,论坛希望通过激发社会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才俊的创新热情,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烈氛围,为上海市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智慧。
本届论坛将举办一个主论坛、三个分论坛,主题涉及量子物理、大数据和创新创业等领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全球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马普学会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克劳斯·冯·克里津(Klaus von Klitzing)教授,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教授将作为主论坛报告嘉宾,应邀发表主旨演讲。此外,论坛还将广泛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各级政府部门和知名企业嘉宾参会,预计参会人员将达400人以上。 (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