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裕先上门帮助有困难的老人理发
东方网记者奚亮9月4日报道:1966年,他花了10块钱从中百一店买来一套理发工具,因交通不便,从奉贤到市区一个来回需要一天时间,车费则是1.2元,对于当时每月赚25块钱工资的郭裕先来说,根本没有犹豫,这笔开销为的是能够在课余时间给困难学生理发。而就是这一套理发工具,伴随着他踏上了50多年的义务理发之路,除了学生,更多的还有孤寡老人、残疾人……
如今,78岁的郭裕先早已从奉贤区齐贤学校退休,但在白沙恒苑的“郭裕先理发工作室”,依旧有许多老百姓慕名前来,远至南桥、海湾,志愿者和社工会帮忙预约登记,郭裕先则会按照登记情况安排时间免费为老百姓理发。但除了这本登记册,郭裕先自己还有一本特别的备忘录,志愿者和社工也都不清楚,在这本备忘录上他详细的记录了每月、每周、几点,哪一户需要自己上门去服务。
郭裕先在“工作室”义务帮人理发
为理好学生头发用亲戚做试验
刑国良老人与郭裕先算是旧交,说起郭裕先,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妻子其实就是郭裕先的学生,他清楚的记得,在那个年代,学校师生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义务帮人理发的语文老师。每天吃完午饭,总有四五个学生排队,等郭老师理发。每年暑假,哪怕天气再热,郭裕先也要帮返校的学生理发,全校176名学生几乎都被他理了个遍。
渐渐地,郭裕先有了点名气,连生产队里的职工也跑来找他理发。他每次都有求必应,而且分文不取,“当时每个月工资25元,去一般的理发店理个发要五毛钱。不过我不图钱,看到大家剪完头发后舒服快乐,我就很开心!”
20多岁的小学语文老师又是如何想到要为学生义务理发的呢?郭裕先说,上世纪60年代,很多学生因为长年累月不理发,头发里长了虱子。“要不我来帮孩子们理发吧?”一开始完全不会,用亲戚做试验,剪得七高八低。后来,他就跑到镇上理发店去观摩,一步步学,终于慢慢上手。
敬老院的老人都认得他
在南桥江海敬老院,许多老人都认识郭裕先,因为每过一段时间,他都会来帮大家理发,而且,他还硬生生“赶走”了原来的剃头师傅。
其实,敬老院原本就有一名师傅给老人们理发,但会收取理发费,在郭裕先“不请自来”以后,原本的师傅就没生意了,坏了自己生意的师傅更是气急败坏,让敬老院不给郭裕先午饭吃,但这对于郭裕先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说:“这没什么,我就还是默默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而说起为敬老院的老人理发,这就要追溯到1994年了。那是一次学雷锋活动,第一次来到齐贤敬老院的郭裕先清楚的记得,那天他一口气剃了44个头,握剃刀的手都磨出了血泡。老人们见到郭裕先热情诚恳,便对他说,以后你每个月来为我们理发好吗?郭裕先爽快答应。
就为这一句承诺,从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郭老师坚持每月上门一次,为敬老院的数十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还自己花钱买了电吹风、香粉、头油、洗头膏等,为的是让老人们舒爽。
78岁的老志愿者很愉悦
1999年,郭裕先光荣退休。但他的义务理发之路却没有停歇,之后,他把理发当做自己的“主业”,经常主动上门为人理发。半个世纪过去了,他收到30多面锦旗、50多封感谢信。“这是大伙对我的肯定。只要大家对我的手艺满意,我再苦再累也值得!”
金汇镇白沙村的钱龙章腿部有残疾,出门理发十分不便,得知后,郭裕先二话不说,便决定定期上门服务。钱龙章常跟人说:“郭裕先对我的帮助绝不是剃个头那么简单,他用这份关爱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钱龙章的孙子也说:“郭爷爷每次来,给我们一家四代人理发,是我们全家最尊敬的人。我长大后也要像他那样帮助别人。”
很多长期接受服务的老人,因为郭裕先分文不收,就经常会给他送些糕点类礼物。郭裕先每次都会婉拒,实在推脱不了,他就下次带点自己家里种的粮食瓜果回送过去。郭裕先说:“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有时候去看看那些有苦难的老人也花不了多少钱,就当自己少抽一包烟。”
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耄耋之年,耳不聋、眼不花、为人热络的郭裕先回忆起50多年的义务理发之路,他说:“当我帮助的人深感快乐,当我把内心的温暖发散出去,我会感受到发自内心深出的愉悦。这种愉悦可以让身体和心灵都保持快乐和健康!”
在郭裕先的影响下,“郭裕先理发工作室”的志愿队伍正不断壮大,另一名志愿者王拾妹拜他为师,并加入社区理发志愿者队伍,师徒俩受到了居民的热情称赞。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