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上海法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破解改革中的难题,探索了一条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融合的新路子。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上海就今年5月上线运行的“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作了经验介绍,引起强烈反响。这是前天召开的全市法院院长座谈会披露的消息。
据悉,该系统的开发不仅对减少司法任意性、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提升司法质量、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融入到刑事诉讼活动中,把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嵌入数据化的办案程序,是一项全新的科技创新,开启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先河。
今年上半年,上海法院收案持续大幅上升,共收案39.5万件,创历史新高,审结37.9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86%和8.28%,结案率居全国前列。同时上海法院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工作大局推进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上半年共审结涉自贸区案件7990件、知识产权案件6022件。
司法责任制也得到全面落实,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更趋科学合理,院、庭长办案成为常态。上半年院、庭长办案8.87万件,同比上升5.04%。员额制改革全面落实,全市法院入额法官员额比例为29.3%,配置到司法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8%,主要办案部门的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11.7%。
今年也是上海法院两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决胜之年。全市法院上半年共受理执行案件7.31万件,执结6.6万件,同比上升11.02%和6.08%;实际执行率74.06%,同比增加12.47个百分点;剔除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等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后,实际执行率为98.49%,执行质效位居全国法院第一。
此外,上海法院推进“阳光法院、透明法院”建设。开展跨域诉讼服务工作,建立全市法院跨域诉讼服务协作机制,为人民群众异地跨域诉讼提供家门口诉讼服务;“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智能平台”上线,为人民群众咨询诉讼、查询案件、联系法官等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无障碍”的诉讼服务,标志着上海法院诉讼服务实现了“人工智能+”新跨越。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