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作者:李一能 来源:新民晚报
2017-07-09 16:45:09
分享

原标题: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图说:上海全甲格斗爱好者的一场日常训练。图片由上海历史武术俱乐部提供下同

6月25日,位于上海杨浦区龙口路29号的一个体育馆内,一名身穿明代布面铁甲、身高1米92的壮汉,手持关刀,正严阵以待。在他对面,是另一位穿着金帐汗国式样盔甲、手握战锤盾牌的“重装战士”。随着两个“铁人”开始互相冲撞,甲胄与武器的碰撞声响成一片。

这一看上去有些“穿越”的场景,并非电影拍摄现场,而是上海全甲格斗爱好者的一场日常训练。4月29日,他们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中世纪格斗世锦赛”。随着身穿明代盔甲的中国队员出现在圆形竞技场,全场掌声雷动——已经消失百年的中国甲士,竟以竞技运动的方式得以回归。

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图说:明朝武士对决欧洲骑士。

甲胄格斗吸引眼球的新兴运动

不久前,一段中国选手身穿明代盔甲参加世界全甲格斗大赛的视频在网络引发关注,而这也是“全甲格斗”运动首次高调进入公众视线。

本次参赛的7名中国选手中,有3位来自上海。6月25日,记者来到了上海全甲胄格斗爱好者位于龙口路上的俱乐部。

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图说:中国选手“大猫”。

陈佳是上海历史武术俱乐部的会长,网名“一浪”。他告诉记者,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军人的标准装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甲胄情节”在许多人的心中依旧存在。身穿盔甲的武士,在电影、游戏、漫画等各种流行文化中经常出现。而在欧洲,更是出现了一种基于欧洲传统武术的仿古竞技运动:全甲格斗。

传统欧洲武术分三个大类。欧洲历史武术(Hema)、全甲格斗(Buhurt)与古战场复原(Sca)。历史武术项目包括剑术、射箭、摔跤、拳击等。选手身着防护服用武术比赛器械进行竞技,以计点判定胜负,与击剑、射箭、拳击等现代体育项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相比之下,全甲格斗更偏重模拟真实战场对抗,参赛者必须穿上全身防护的重型甲胄,使用不开刀刃、有着重量限制的兵器进行格斗。而古战场复原,就是一大群人穿着历史装备再现一场古代战争。

三种运动中,欧洲历史武术历史最悠久,在竞技性比赛规则上最成熟。而古战场复原主要是偏重观赏性,有点像一场大型历史嘉年华。而兼具观赏性与竞技性的运动,当属全甲格斗。

全甲格斗出现的历史不长,大约20多年前起源于东欧,在俄罗斯、乌克兰最为兴盛,在当地已经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运动项目。其爱好者也主要集中在欧美,近年来才开始在其他国家地区开始推广。

全甲格斗的规则非常独特,选手只能身着13世纪到17世纪、有历史依据经过考证审核的甲胄参赛,盔甲的防护性必须达到比赛标准,并且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护具配件。虽然比赛使用的兵器是不开刃且限制重量的钝器,但真到了赛场上,选手都是全力相搏,因此安全性成为了首要标准。选手只能穿上抗重击性能较强的全身板甲,从头到脚甚至面部都有甲胄防护——和真正的古代盔甲相比,比赛甲更厚,而且使用了现代材质打造,轻便度、防护性均更胜一筹。

全甲格斗有男子5对5、21对21、女子3对3三种类别。比赛以将对手击倒为目标,除了脚之外身体任何部位触地就算出局,且不得对出局选手继续追击。在良好的防护和规则的保护下,比赛中虽然经常有人受伤,但20多年来还没有发生过一起死亡事故。

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图说:高鹏

中国元素明朝甲士首次登场

今年4月29日,中国全甲格斗代表团首次出征世界竞标赛,一位选手身着明代布面铁甲,手持关刀,挥舞着五星红旗,进入赛场,全场掌声雷动。这一场景通过视频网站直播传回国内,瞬间引发关注,有200万中国网友观看了比赛。比赛组委会赛后也表示,中国元素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新时尚,更是为这一运动吸引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陈佳告诉记者,这位神秘的“中国甲士”,正是来自上海的全甲格斗选手“大猫”。

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图说:陆奇。

全甲格斗在中国起步很晚,开始只是一群冷兵器与甲胄爱好者发起的网络组织“虎贲骑士团”,以收藏交流武备为主,并未深入涉及竞技领域。2015年,陈佳等一批爱好者开始接触欧洲传统武术,在国外教练的指导和自行摸索下,成立了“上海历史武术俱乐部”,同时也是“虎贲骑士团”在上海的分部,主要开展欧洲传统武术运动,也开始接触全甲格斗。

“全甲格斗看起来非常威武,但能够真正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其实很少,因为它的门槛非常高。”

穿明代盔甲征战全甲格斗世锦赛 7名中国选手3位来自上海

  图说:徐国骥。

参加全甲格斗,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古时,盔甲是战场上的奢侈品,普通士兵根本负担不起,现在也是如此:定做一套比赛用甲动辄数万元,耗时几个月,成本非常巨大。其次,就算有了盔甲,身体条件还必须过关,一套比赛甲轻则数十斤,重则上百斤。穿上这身铁甲,一般人连站立都非常困难,更别提进行高强度格斗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参赛者必须是“发烧友”——否则没人会投入这么大的成本,去参加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小众运动。综合这三项条件,在中国虽然喜欢盔甲的人很多,但真正有能力参加这项运动的人少之又少。

2016年底,中国代表前往意大利米兰参加全甲格斗年度会议,组委会正式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能在来年的比赛中看到“中国战士”的身影。“他们也知道,我们参赛都是自费的,比赛也没啥奖金,连人都很难凑齐。所以组委会也告诉我们,能来最好,但不能来也能理解。”陈佳对记者说。

回国后,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要参加比赛。经过网络报名,全国各地爱好者来到上海进行选拔,最后一共选出了7人,上海共派出3人,其他队员来自北京、河北等地。为了凸显中国元素,上海队员“大猫”定制了一套明代布面甲,根据历史资料确定了总体样式,同时根据比赛规则进行了调整,并且通过了审核,这也是第一套符合全甲格斗标准的中国式盔甲,成为了本次比赛中国队的亮点之一。

4月29日,中国选手挥舞着国旗走进赛场,两边是乌克兰队与俄罗斯队列队鼓掌。两支冠亚军强队,夹道欢迎一支首次参赛的新队,这样的情况在以往的比赛中从未出现。“‘老外’高兴坏了,他们对中国的一切很感兴趣,围着我们的队员合影拍照,问东问西。他们也非常希望看到中国元素的加入,能为这一运动带来人气与活力。”

前景广阔历史武术竞技呼之欲出

虽然网友们对中国队的首次出征期望值很高,但比赛的结果令人遗憾,3场5对5比赛均告失利,因为人数不足作为德国队“外援”参加的21对21比赛也遗憾告负。对于这一结果,陈佳表示在预料之中,开始就没有把胜负放在首位。

“欧洲选手固然人高马大,但在身体上我们不输太多。”陈佳告诉记者,以本次参赛的三名上海队员为例,他们都有武术基础,而且个个身体强壮。在与法国队的比赛中,身高1米92的“大猫”与身高1米95的“Kuma”在队友均被击倒的情况下,被对方群起围攻,但始终没有倒地,最后是被裁判判定失利,他们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双塔”。中国选手的强壮与顽强,获得了对手的认可与尊敬。

陈佳表示,中国队首次出征成绩不佳的原因,首先在于装备。因为是首次参赛,人甲磨合度不高,而国内的制甲工艺也相对落后,要达到比赛防护标准只有增加重量,以“大猫”的明代布面铁甲为例,整套装备的重量超过50多公斤,而中国历史上最重的宋代步人甲也才只有35公斤。相比之下,国外选手的比赛甲就轻很多,因为多是用钛合金打造,重量大为降低,又抗打又灵活,在全身穿甲的情况下还能疾步如飞甚至起身飞踹。

其次是训练和经验不足。因为全甲格斗在中国刚刚起步,想凑齐一支队伍都很困难,更别提分组开展团队训练了。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俱乐部的条件比较好,至少有固定训练场地。但在别的城市,全甲格斗爱好者们基本只能偷偷摸摸地找地方训练,还要经常和满脸疑惑的警察解释自己到底在干啥。本次赴西班牙参赛前,大部分队友还未见过面,留给团队的磨合训练时间很短,比赛前一晚还在讨论战术,结果上场一打,发现和想的完全不一样。而对手对比赛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团队配合、战术安排,远超第一次参赛的中国队。

虽然首次参赛成绩不尽人意,但一浪认为,参赛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这次比赛,除了在国外弘扬了中国文化,更大的收获是把这项运动推到了台前,让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浪告诉记者,通过视频直播,上百万的网友知道了这项运动,不少人找到他们,希望加入俱乐部。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有三四人前来报名。俱乐部会让新成员先从比较容易上手的欧洲传统武术开始入门,如果条件合适,再发展成为全甲格斗选手。“全甲格斗的确非常吸引眼球,但要求太高,能玩的人不多。从普及的角度,欧洲传统武术其实更合适作为一项运动推广。”

在比赛的视频广为传播后,已经有人在讨论中国全甲格斗未来比赛商业化的可能性,上海俱乐部也开始收到一些表演赛的邀请。对此,陈佳并不排斥。他认为,一个运动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商业化运作,否则仅靠热情和兴趣,不足以让这件事长久持续。“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新兴运动,可以加入很多东西,最终结果可能会让所有人耳目一新。”陈佳表示,他们正在思考如何将这一舶来运动本土化,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武术运动,成为融合历史、文化、竞技的新兴运动项目,让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铁甲军团”的战士们,以竞技者的身份得以重生。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