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来源:东方网
2017-07-09 14:22:20
分享

原标题:【记忆】“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的落户,把“中央商场”这个熟悉的名词重新带回市民面前。在那个没有票证就寸步难行的年代里,中央商场就像如今的大超市,热闹非凡,常会出现排队抢购的情景。中央商场记录了一代上海人生活的故事,成为解决上海市民生活需要的宝库。除了购物,中央商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修修补补,几乎没有中央商场的老师傅们不能修的东西。

虽然中央商场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上海本地的中老年人,对中央商场还是念念不忘。

“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中央商场

名声在外

说起上海中央商场的来历,这个位于四川路、江西路、南京路、九江路之间的地块,早年其中有一条中央弄,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小商小贩聚集在这条弄堂里摆摊设点,而到了1945年,这里更加火爆,不仅有玻璃器皿、指甲钳、眼镜、打火机、手表等舶来品,而且还有奶粉、罐头、可乐等进口食品。

“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解放前夕的中央商场

据《黄浦区地名志》记载,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有人在沙市二路16号底层大楼开设“新康联合商场”,内设90多个柜台,再加上外面中央弄、沙市一路、沙市二路的马路摊贩,这一带成了倾销剩余物资的地方,统称为中央商场。

解放后,中央商场先是公私合营,后陆续成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货、小商品、自行车、电讯、修配等7个部门,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淘宝场和修配地。

物超所值

大多数上海老百姓对中央商场最难忘的记忆,还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票证年代,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很多生活必需品还要凭票限量供应,于是,中央商场就成为解决上海市民生活需要的宝库了。

当时,由于工厂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不合格产品的比例较高,上海人把它们称为处理品或等外品。而这些产品虽然外观上有些瑕疵,但是质量与正品差不多。中央商场就把这些等外品采购过来,在一般的商店要凭票供应的商品,在中央商场就可以用很实惠的价格免票买到。那个年代的上海老百姓,过日子就是图个经济实惠,外观上的小毛小病,并不影响它的内在质量和使用价值,所以在中央商场常常会出现排队抢购的情景。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买“赤膊电池”的壮观景象。“赤膊电池”,外面一层包装是没有的,因为只卖8分或1角一节,天天有人排队购买,成了中央商场一个长期的“保留节目。

“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民在中央商场抢购赤膊电池的情形

在那个年代,有事没事去兜兜中央商场,淘淘便宜货,成了许多会过日子的上海人星期天最快乐的事。这里的摊位沿街而设,虽然马路不长,但是你想从这头挤到那头,不花点力气是不可能的。

实惠的DIY

中央商场不但销售物美价廉的小商品,也供应很多半成品,老百姓买了这些零部件可以自己加工、装配。当然,在价格上也更加经济实惠。

1960年代,收音机已经算得上是家里的大家电了。那年头很多人买不起,就自己组装。上海人一向心灵手巧,有自己动手的习惯,用现在的话来说叫“DIY”。在中央商场,收音机“零卖”加“团购”,最多时一天能销售上千只。

这样一个收音机由自己DIY组装好,大概需要16元。更有手巧能干的人,还用木头油漆好做成外壳,甚至雕刻上商标。乍一看,跟原装的收音机一模一样。

除了收音机,甚至自行车都可以DIY。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在上海一度供不应求,需凭票购买。而上海生产的凤凰、永久牌自行车更是一票难求。对于很多人来说,在1970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是比较奢侈的想法。一般28吋的自行车售价在一百四十元以上,而当时学徒工每月的工资只有17块8角4分。但是在中央商场,不仅可以以七折的价格,而且不需要凭票就能“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中央商场还卖自行车的零件。像永久、凤凰厂里面换下来的,或者是生产当中产生的一种废次品,或者残次品,有一些消费者,能够利用这些物资,来成功装配一部自行车。

“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顾客从中央商场淘来零部件自己装配起一辆“宝贝”自行车

而要装配成功一辆自行车,起码要在中央商场里淘上半年时间,最难买的就是车架。当年的爱车一族都知道,从中央商场里淘来的这些便宜的自行车零部件,虽然有点瑕疵,但却是正宗的,在三角架上都刻有标明出身的钢印,绝不会是假冒伪劣的货色。

在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中央商场创造了一个“什么都有”的传奇。它是当年上海人生活的真需要,也是上海人勤俭、实惠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能工巧匠

除了经常能淘到等外品、便宜货之外,中央商场最具特色的服务是它的修理项目。用当时老百姓毫不夸张的说法是,把修不好的东西带到中央商场去修,如果中央商场还修不好,那就彻底死心了。

“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中央商场修理部

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维修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不富裕,商品也比较短缺,修雨伞、拉链,甚至棉毛衫换袖口领头都会来中央商场,所以修个东西也要排很久的队。老百姓对中央商场的信赖和需要感染了一大批年轻人,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了一身好手艺,也把中央商场这块金字招牌传承了下来。

引领时尚

改革开放初期,“风”从南方来。由于中央商场的各个部门都有独立采购权,于是在商品的设置上就显得灵活多变。他们迅速捕捉到时尚风向,先后从广州、深圳等地采购了一大批价廉物美的商品,像电子表、台湾雨伞、连衣裙、牛仔裤等等,在当时的上海风靡一时。

上世纪80年代初,皮夹克刚流行时,中央商场批发价打六折,卖起来“像发牌一样”;彩电刚流行时,不出一两个礼拜,卖光一火车皮,甚至一部流行的电影、电视剧也能引发一次抢购狂潮。

上海人买东西既讲究经济实惠,又追求时尚新潮,中央商场可谓是黄金地段上的“平民乐园”。

“中央商场”的往事,你还记得吗?

  进入21世纪的中央商场

2005年,黄浦区对南京路东段进行商业改造。2006年底,中央商场的五金、百货部关门停业,不过中央商场最有特色,也是老百姓最需要的维修部得以保留,搬迁到了天津路251号,仍坚持为老百姓需要修理的物品解决疑难杂症。上海本地的中老年人,对中央商场还是念念不忘,很多老上海人仍保留了一份温馨的记忆。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