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作者:浦东发布 来源:上观新闻
2017-07-09 07:31:25
分享

原标题:浦东| 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浦东现有的非遗项目总数达到70个,位居全市各区之首。细细打量这15个新成员,其中就有6个和“吃”有关!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浦东非遗大家庭再添15个新成员!第六批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前完成公示,至此,浦东现有的非遗项目总数达到70个,位居全市各区之首。

细细打量这15个新成员,其中就有6个和“吃”有关!让我们从舌尖美食开始,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舌尖美食

老桥头酥式月饼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惠南镇文化服务中心

老桥头酥式月饼起源于原浦东六灶镇、三灶镇交界,在惠南镇发扬光大。光绪年间,这一月饼的创始人樊掌生家居六灶的太平桥旁。人们把太平桥呼作“老桥”,因此月饼被称为“老桥头酥式月饼”。

针对“低油低糖、追求健康”的现代饮食需求,第三代传承人樊龙全对月饼原材料严格配比,保持松脆喷香,咸而鲜美,甜而不腻,一口咬下多汁鲜嫩的特点。他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增加了一道工序:制成生月饼之后再在表层刷上一层鸡蛋浆,这样制作出的月饼更显松脆。即使隔天再吃,仍不失美味。在品类上,这一月饼已有日本豆沙、咸蛋鲜肉、南非椰蓉等多种口味。

醉螃蜞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

书院镇地处东海之滨,宽广无垠的海岸线带来了丰富的滩涂资源,盛产的各类海鲜,深受海边居民的喜爱。

海产品制作方法各异,居住在书院沿海地区的居民,尤为擅长醉海鲜制作。醉海鲜通过白酒及其它调料的腌制后,咸香鲜美、爽脆可口,完美保留海产品原始鲜味。醉海鲜最主要的海产品原料有贝壳类的泥螺、海蛎、海瓜子、蛏子、毛蛤、蟹类的螃蜞、梭子蟹,以及白虾和虾蛄。由于醉海鲜的原料和烹饪方法简单易学,又具有易保存的特点,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制作的美食。

凤露水蜜桃栽培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上海桃咏桃业专业合作社

新场纵横交错的河道灶港便利了灌溉,为当地生产晶莹剔透、入口鲜甜、高品质的凤露水蜜桃,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生态环境。

水蜜桃栽培技艺在新场具有300多年的历史。新场人长期耕耘,总结了定植技术、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等精湛的传统栽培技艺,到了21世纪初,凤露水蜜桃传人何明芳成立上海桃咏桃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了300余亩现代标准化凤露水蜜桃生产基地。

2009年,“桃咏”凤露水蜜桃在首届桃王擂台赛中荣获“桃风味皇后”奖,并在2015年全国赛桃会上荣获了金奖。2015年,“桃咏”凤露水蜜桃被推选为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

盐仓水晶年糕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

盐仓水晶年糕的发祥地祝桥,曾是下沙盐场四团盐仓的所在地。到了清代,民间开始利用自己种植的大米抟粉制作年糕。民国伊始,当地的年糕加工技艺已名闻四乡。1949年前后,盐仓水晶年糕即进入私营商店销售。上世纪70年代,姚梅生在担任盐仓食品厂工人和厂长期间,一方面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加工技艺,另一方面学习上海乔家栅的年糕制作技艺。姚梅生经20多年总结研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制作出白亮、细腻的水晶年糕产品。2001年,企业转制给姚梅生后,将产品注册为“双月牌姚氏年糕”,2002年被评为“南汇优质农产品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被评为“中国名优品牌”。

牛肚咸菜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上海牛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老港镇牛肚村是南汇雪里蕻咸菜生产的发祥地,故称牛肚咸菜。牛肚咸菜从培育良种、栽培技术到收割腌制等,形成了一套传统工艺,腌制时不加色素、无添加剂、无防腐剂,具有味鲜、脆嫩、色黄三大特点。

如今,老港不仅是咸菜生产基地,还创办了深加工企业——上海牛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

周浦羊肉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

周浦羊肉制作技艺,以及人们早上爱吃羊肉烧酒的习俗,在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当地独特的一种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周浦曾是浦东地区最大的集镇,有“小上海”之称。在东八灶、南八灶一带,就聚集了两百余家花(棉花)行米行,八灶港里泊满了粜谷卖花的农船,也有市区前来采购粮棉的商船。周浦羊肉店也随之生意兴隆,声名远播。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浦羊肉制作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当时镇上有顾家、凌家、谢家、张家等十余家羊肉店,每天屠宰数十头羊,生意特别红火。目前,周浦人早上吃羊肉烧酒的饮食文化,风靡新场、惠南、三林、川沙、北蔡等地。

手工绝技

传统凿纸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书院镇文化服务中心

旧时书院地区在丧葬及祭祀时,当地人家都会邀请艺人前来制作纸船、纸屋、纸桥,而这些制品上都会有繁复精美的凿纸图案作装饰。

在传统凿纸图案中,故事人物类有《八仙过海》《封神榜》《三国志》;珍禽动物类有飞龙、凤凰、仙鹤、白鸟;植物花卉类有松、菊、梅、竹以及各种花、果;器物图案类有琴棋书画、回绞、百结。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凿纸工艺不断地进步和演变。

灶台砌筑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大团镇文化服务中心

大团地区的灶台砌筑技艺,是指大团农民利用燃烧学和热力学原理,科学设计建造出炊事、取暖用生活设备的技艺。这种有别于传统旧式炉、灶、炕的柴灶,被称为省柴灶。

省柴灶与旧式柴灶相比,特点是省燃料、省时间、使用方便、安全卫生。省柴灶优化了锅壁与灶膛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及吊火高度、烟道和通风等设计,并增设保温措施和余热利用装置,达到了20%以上的热效率,大大高于传统柴灶。

浦东木雕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浦东新区新场镇宋龙平木雕经营部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各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浦东木雕大都以家庭式小型作坊为主,尤以千年古镇——新场,发展得最为繁荣。

浦东木雕采用白木、红木和黄杨木木材,使用敲锤、木锉、斧子、锯子,平刀、圆刀、斜刀等工具,运用镂雕、圆雕、深浅浮雕等技艺,以人物、山水、花鸟、瓜蔬、虫鱼、神话、民俗等为题材,造型精致、纹饰简练、刀法精细、造型活泼生动,适于案头欣赏。浦东木雕传承人宋龙平的作品曾多次得到全国性奖项。

渔具捕捞和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南汇新城镇文化服务中心

南汇新城镇辖区内的芦潮港,在民国时期已成为当地渔民的重要出海口,同时也是江、浙、闽过往渔船停泊处。解放初,当地兴建堤坝、码头,成立渔业生产大队,渔业活动繁荣一时,并发展形成了与海洋捕捞业相配套的渔具制作技艺。

当地渔具制作技艺根据内河捕捞、滩涂捕捞、近海捕捞、外洋捕捞等四大类渔业作业,形成了抄塘网、推花网、牵兜网、扳罾网、蛏冲与蛏钩、捕蛤钉耙、网仓、翻缸网、定置网、青拖网等近百种渔具及渔具制作工具,并发展出合适的捕捞方法和顺应时令的完整捕捞体系。

养生防病

顾氏喉科喉吹药制作技艺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北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顾氏喉科”起源于19世纪中期,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至今共有七代传承人。

1849年,北蔡人顾兰荪创办了“浦东大竹园顾氏喉科”,他善于内外结合治疗口疮、喉痈、牙疳等疾病,并创制了多种喉吹药,如冰麝散、加味珠黄散、碧雪散、如意散、红雪散、金锁匙、生肌散等,分别用于各种口腔咽喉疾病,疗效有口皆碑。自2011年以来,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顾氏喉科”月均门诊量6000余人。碧雪散作为顾氏喉科喉吹药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方,用药量从2011年2.1万余包增长到2016年5.2万余包,受一致好评。

叶传太极拳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上海柔克斋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太极拳是中国一个独具特色的内家拳种,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叶传太极拳创始人为叶大密(1888—1973),号柔克斋主。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发展成为独具上海地方特色的太极拳种类,人称叶家拳。

叶传太极拳在招式上,吸收杨式太极拳架的主要特点、八卦掌的身法以及武当剑法精髓等,不但整体保留了太极拳内劲的方法和技击的特性,从习练上也更人性化。叶传太极拳从叶大密创始以来,历经百年来的四代传人,其武学体系设计严谨,内容完整,包括拳、剑、枪、刀、杆和内功等等。

乡音乡曲

江南丝竹(扩展)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

周浦镇的江南丝竹演出活动始于清、活跃于民初、兴盛于建国之后。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的江南丝竹队名扬沪上。

周浦镇的江南丝竹,在清代就有乐人闾邱承宗族中一支、“二朱氏”一支。民国伊始,这里又先后建立了五支国乐社,其中包括1903年诞生的周浦雅声国乐社、1928年建立的顾氏国乐社,时隔两年又建立了颜金海一支国乐社,1940年成立了瓦屑国乐社。解放以后周浦又建立了瓦屑联谊民乐队,新世纪后又建立了周浦镇文化中心民乐队。通过100多年间几代人的传承,全镇先后有9支队伍上百人参加演奏江南丝竹。2016年,周浦镇被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命名为“上海市江南丝竹传承基地”。

川沙(曹路)传说故事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曹路镇文广服务中心

最早的“曹路故事”,包括从道教祭祀中挖掘整理出来的《穿灯舞》、佛教故事《潮音庵的由来》、历史人物钦链筑海塘引申的传说《钦老爷》等。这些历史悠久的传说故事,再现了曹路地区部分历史风貌,表达了人民朴素的思想和良好的愿望。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曹路故事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选材以农村题材为主,内容接地气,语言幽默诙谐,不乏调侃,从小市民的生活中挖掘生活哲理。后以本地方言故事,尤其是韵白故事为特色。

2002年起,曹路镇每两年一届举办“曹路故事节”。2016年,活动升级为“追梦路上——‘浦东曹路杯’华东六省一市故事邀请赛暨第八届曹路故事节”,赛事辐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等六省。此外,从2015年9月起,内容涵盖时事政治、新闻热点的故事讲演“曹路故事汇”,每月一次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受到观众热烈好评。

沪剧(扩展)

浦东|吃货笑不动!浦东新添15项区级非遗,近半是美食!

保护单位: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

沪剧在祝桥流传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清代嘉庆年间,这里已诞生了“花鼓戏”班子,为此浦东地区曾流传着“祝桥花鼓戏——硬棚”的民谚。到了民国年代,当地曾建有申曲班。建国以后,沪剧更是得到蓬勃发展,沪剧成了祝桥人的家乡戏。上世纪60年代,沪剧名家丁是娥曾到祝桥来辅导和演出,曾说“沪剧回娘家演出”。

上世纪80年代,祝桥镇先后被南汇县文化局、上海市文化局命名为“沪剧之乡”,2011年、2014年两次被上海市文化局命名为“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沪剧)之乡”。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