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航海生活节:在海岸上唱歌剧在海底跳芭蕾
“临港离上海很远,离海洋和世界很近”,“航海生活节”主题宣传片里有这样一句话。7月5日,在位于临港的中国航海博物馆,“航海生活节”的开幕吸引了数百名上海市民前来参加。曾经操刀上海静安国际戏剧节“橱窗戏剧”、2014窦唯“潸何水”生态展演的自然力研究院,为中国航海博物馆场馆特别打造了三幕海洋剧《古舟咏者与海底芭蕾》。
芭蕾舞者带着潜水镜进入场馆,暗示自己的舞蹈都是在海洋的游弋。当舞者“游”上岸,来到风帆厅,站在岸边的歌剧演唱者用独特的曲调吟诵本届航海生活节特别选定的主题诗歌《致大海》。还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大提琴则演奏来自家乡的音乐和圣-桑《天鹅》片段。
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近海而不亲海”的问题,在教育中用海洋文学和海洋知识进行教学和思维启发方面亟待提高。基于这一点共识,6月到7月,自然力研究院与中国航海博物馆设计了“海洋朗读者”计划,通过自然力研究院选取经典的海洋文学,邀请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朗读者进行阅读分享。同时走向户外,在与海洋有关的外滩、洋山深水港、上海自贸区、徐汇西岸滨江等地,与不同籍贯和国籍的市民及旅居者一起阅读海洋文献。
歌德、波德莱尔、聂鲁达、庄子、王尔德、阿倍仲麻吕、拜伦的诗歌被挑选出来,30位朗读者中有音乐家、人类学者、主持人、旅行者。所有的朗读影像将被制作成宣传片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地铁屏幕、场馆媒体、合作媒体上播出。为了选择这些阅读清单,自然力研究院先后与挪威、丹麦、德国、法国、西班牙、芬兰等多国驻华使领馆接触,共同讨论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文化清单。跨文化阅读的场所均设在公共图书馆和社区文化馆。
“通过在以色列、希腊、法国、挪威等地的研究,我了解到当地人特别注重用海洋文学经典作为阅读材料来启发学生的探险力和好奇心。这方面中国做得不够,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实践中,与上海少儿图书馆、徐汇图书馆、董浩云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机构设计了10多场海洋主题跨文化阅读活动。”主办方自然力研究院联合创立人周雷介绍到。
海洋朗读者计划的核心团队负责人李晶晶通过为上海社区设计跨年龄文化中心的形式,让这些鲜活、前沿的海洋资源、文化资源、跨文化互动进入到社区当中。“我们把海洋文学编成戏剧,和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团队成员合作,把戏剧直接放在社区中心上演,同时还在静安文化局支持下把社区中心改造成跨年龄和跨阶层的‘灰引力’中心,让银发人群能够享受到最为优质的文化产品。”李晶晶说。
去年,自然力研究院与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主办了“3070海洋音乐节”,率先尝试把场馆的展品编入一场音乐剧当中,通过音乐、演奏、鼓舞、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比较郑和的航海历险与北欧极地的海洋探险。如今,双方再次合作,携手多家机构,通过音乐剧、工作坊、演讲、手工、帆船体验等多种形式,与市民共同亲近海洋。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