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首家历史风貌区阅读点在愚园路揭牌
一本厚重的图册,一张温暖的手绘地图,一间可供阅读的小小展示厅——在上海拥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上,如今又多了一处品味城市历史和光辉记忆的据点。7月6日下午,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正式揭牌,这也是上海首家专门针对风貌区开设的市民阅读点,是阅读愚园路相关文献、获取游览导引和应急便民、文化交流等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
压缩办公空间滋养城市文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阅读点现场看到,原本属于江苏路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办公空间已经改建成一片20余平方米的展示区域。走进阅读点就能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巨大手绘地图,绘制的正是愚园路长宁段沿线的历史名人故居。
江苏路街道党政办相关负责人刘莉告诉记者,手绘地图上的内容均由街道工作人员联合愚园路上的“资深原住民”们一同集思广益、搜集素材并最终绘制成型,包含了几代愚园路居民对这条百年林荫道的深厚情谊。刘莉说,这也是为何街道主动压缩办公区域、腾让空间变成服务市民的公共阅读点,正是希望大家来了之后能自发阅读相关书籍,主动了解愚园路历史。
既然称为“阅读点”,书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记者看到,阅读点书架上不仅摆放着《愚园路上》、《弄堂深深深几许》、《那时那屋那人》、《名人弄里》等各类与愚园路有关的书刊画册,还有傅雷、施蛰存、钱学森、张爱玲等一系列社区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
其中,一本装帧简谱的红色小册子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本名为《昨天、今天---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迹》的宣传书由江苏路街道的工作人员自行整理制作,全书分“昨天”和“今天”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愚园路上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重要建筑和历史名人,与近年来街道在推进愚园路城市更新中创新社会治理的举措。
让居住者与街区产生心灵纽带
陶勇在愚园路工作了30年。1987年,老陶任职的上海宽紧带厂搬迁至愚园路岐山村,虽然今天厂内设备和技术人员已转移到其他区域生产,但宽紧带厂的老厂房却依旧敞开大门,作为社区活动中心向周边居民开放。
已担任宽紧带厂厂长多年的陶勇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江苏路街道联合辖区内的长宁区少年宫、长宁区教育学院、上海宽紧带厂、弘基集团和舜元集团等9家单位组建了愚园路历史风貌区联合党支部。在7月5日刚刚举行的第二次支部会议上,大家就讨论出了宣传愚园路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传统的一系列方案。
“我对路易·艾黎的历史比较熟,就负责整理这方面的素材,然后请区档案局和相关单位补充。”除了担任厂长和联合党支部的骨干委员,老陶作为“老愚园路人”,还积极参与了愚园路历史文化名人手绘地图的绘制。
与老陶一同参与的还有岐山村的“原住民”霍白。出生于1953年的霍白已经在岐山村居住60余年。霍白的外祖父曾担任民国政府的外交官,与当时担任民国教育部官员的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旧识。1934年,钱均夫一家搬迁至岐山村,虽然霍白的家人12年后才搬迁至此,且霍白出生后不久,钱学森就回国将父亲接到北京居住,但霍白从小都听家中长辈说起与钱家相处的往事。
“我妈妈今年已经99岁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我也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这么多年人虽散去,但老房犹在,记忆也还在。”霍白告诉记者,下阶段风貌区联合党支部将在愚园路沿线各居民区内选取党员居民担任楼组代表,作为特殊宣传员向新来的租客、业主讲述愚园路的文化历史,“让每一个在愚园路居住的人与这条路产生心灵纽带,从心底爱护这片宝贵的历史街区。”
阅读点开放时间为早上9时至晚间7时,由江苏路街道负责日常管理。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阅读点将聘请专业讲解人员,还将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和读书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此,了解一段对上海尤为重要的城市文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