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上民间博物馆陆续关闭 经营惨淡艰难维持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7-07 08:07:17
分享

原标题:多伦路上民间博物馆陆续关闭 经营惨淡艰难维持

多伦路上民间博物馆陆续关闭 经营惨淡艰难维持

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有一排小小的商铺,原本这里都是民间博物馆,上世纪90年代末陆续进驻多伦路。如今只有“大上海1933”家庭集报馆和筷箸博物馆还在苦撑着。最近一段时间,筷箸博物馆大门紧闭,门口报纸也好几天未收。“大上海1933”馆主郭纯享告诉记者,因为馆主的身体原因,筷箸博物馆目前也处于半关停状态。

多伦路民间博物馆剩两家

之所以将博物馆取名为“大上海1933”,郭纯享说是因为他最喜欢那个时期的上海,收藏的许多藏品都和那个时期有关。

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会惊讶于郭纯享藏品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每个角落都摆放着各种搪瓷杯、紫砂壶,旧路牌和民国时期的宣传画多到只能悬挂着。在10万多件藏品中,郭纯享最喜欢收藏的是旧报纸。他收藏旧报纸有30多年,累计收集了3万多种报纸,其中不乏《新崇明报》《解放日报》创刊号等珍贵藏品。这些藏品被他收藏在阁楼里,不轻易对外售卖。楼下的空间则由两间铺子打通而成,堆满郭纯享自1999年搬入多伦路后,近20年内不断从民间收集的各类老上海文物。馆里放不下,他还找了个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来堆放。

原先的藏品只用来展示,但随着重复的藏品越来越多,他开始展销结合,将多余的藏品以较低的价格转售给爱好者。因为没什么利润,每月的收入还抵不上房租。

多伦路上曾有11家民间博物馆,现在大部分都支撑不下去。“大上海1933”旁,现在经营着一家翡翠玉石店,郭纯享说,那里曾是一家毛泽东像章藏馆,如今,只有二楼阳台上的毛泽东像和牌匾能找到过去的踪迹。还有一家钟表博物馆,馆主年纪大了去世了,现在变成一家文身店。而筷箸博物馆虽没有明确关闭,但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开门迎客了。

沪上企业博物馆管理更规范

和郭纯享这种民间私人藏馆不同,沪上另一批企业博物馆也同属于民间博物馆的范畴。石库门屋里厢博物馆就坐落在太仓路新天地内,这是一处被完整保留的石库门房子。

虽然保留了整体结构,但石库门房子经过重新装修,分成天井、客堂、亭子间、主人房等。博物馆的主人被设定成一位在洋行里工作的职员,他的家庭在上世纪30年代属于中产阶层。每个房间都按照房间主人的身份,摆放着设计师从各地淘来的老上海物件。主人的书房内,椅子与茶几很洋派,写字桌则是地道的中式家具,桌上既放着毛笔架,也摆着打字机,体现出主人时尚特色。女儿房内的梳妆台上还摆放着当时的胭脂盒。

逛了一圈,记者发现,企业博物馆的管理更规范,馆内有专门的志愿者讲解,门口也有专人售票,进行引导。博物馆与其他旅游景点还进行联动,不少观众都是拿着景点套票来参观的。在表演艺术新天地活动期间,屋里厢博物馆也是演出场所的一部分,演员们在这里表演浸入式京剧,吸引了不少观众。馆内负责人说,遇上节假日高峰,馆内每天接待观众5000多人次,其中不少是外国游客。

私人博物馆应主动求突破

对于两种风格不同的民间博物馆,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多元性。那些优秀的民间私人博物馆,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能起到保护历史记忆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公共收藏的有效补充。

民间私人博物馆生存困难,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吴少华说,许多民间博物馆很难提供优质服务。大部分民间馆主的经济实力有限,凭借个人经济条件,难以维持一间博物馆的开销。一批民间收藏家年纪渐大,后继乏人,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上海的民间博物馆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但现在能接待游客的民间博物馆不超过50家。对此,吴少华呼吁,社会应多关注这批民间博物馆,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其实,早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就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并对符合条件的民间博物馆给予一定补助。郭纯享曾主动申报过,但由于门槛比较高,对展览面积、消防设施等都有一定要求,他和多伦路上的几家民间博物馆都没有拿到补助。郭纯享觉得现在是时候改变了,他已在青浦金泽镇选好房子,准备将藏品转移过去,这一次他要办一个更好的“大上海1933”。

原标题:

多伦路上民间博物馆陆续关闭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