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老兵讲述20届电影节经历 第一届市场“很寒酸”

作者:庄从周 来源:东方网
2017-06-12 02:50:09
分享

原标题:“电影节的进步,就是我们时代的进步”

据《劳动报》报道:老王在向劳动报记者讲述20届电影节的经历时,数次感慨时光飞逝,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电影节老兵,而当时大力提倡要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影节”的老艺术家们,诸如孙道临、谢晋都已经不在了。老王说:“从第一届的8家影院到如今45家影院,100多部展映影片到今年500多部,这是我们电影节的进步,也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而我,就是服务好观众、服务好影迷,希望再为电影节做一点事情。”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翻阅每一年的场刊,你会发现很多工作人员都在变,而铁打的老王总是在,从市场部到大型活动办再到新闻部,老王几乎把电影节的岗位和部门轮了个遍。1993年的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王佳彦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海影城5楼会议室搭起了第一个电影交易市场。寥寥数个展台、几张桌椅,老王说,没有交易市场,国际A类电影节是办不下来的。而在去年,电影节已经吸引243家国内外展商参加,一间小小的会议室早就无法容纳如此大的体量。

一晃25年,老王感慨万千,当天结束采访时,他还特地提起自己排片时的一个“小私心”:“我把上影拍摄的经典《405谋杀案》放在大上海电影院,这是整个展映环节的第一部电影,我希望让这部经典重新唤起人们对于上海电影的记忆,也希望当时的万人空巷可以在如今的上海电影身上重现。”

第一届:当时的电影市场“很寒酸”

1993年10月7日,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影城开幕,评委会主席由著名导演谢晋担任,好莱坞名导奥立弗·斯通、日本导演大岛渚、香港导演徐克、澳大利亚导演保罗·考克斯、俄罗斯导演卡伦·沙赫纳扎洛夫、巴西导演赫克托·巴本科出任评委。在20部参赛片中评出了4项金爵奖和1项评委会特别奖,中国台湾中影公司出品的《无言的山丘》获最佳影片奖。

可以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阵容和参赛片阵容就非常强大,但很少有人知道,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电影盛事,很多环节就目前来看还是显得颇为简陋。

老王当时作为上海影城的市场部副主任也是毫无头绪,几乎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老王正好在影城的5楼,他指着5楼电梯口的那间会议室说,你能想象吗?第一届电影节的交易市场就在里面举行的。

老王回忆称,当时来参加电影市场的厂家非常少,上影厂、北影厂、八一制片厂,还有一家海外的片商也是唯一的一家来自海外的厂家。“就在会议室搭几个架子,布置一些海报,再放一些桌椅,一个电影市场就这么建立了。”老王告诉劳动报记者,当时正在申办国际A类电影节,一个A类电影节的标准必须是展映、评奖和市场3个要素都具备,“所以第一届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个探索,也是个尝试。”

而在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时候,影片市场的面积就达到了1000平方米,中国电影公司以及中国各大电影制片厂、美国华纳兄弟公司、索尼影视娱乐有限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等30多家公司设立展台。

而在去年,国际影视市场已经能够吸引到243家国内外展商,海外展台比例超过40%,吸引全球专业人士16000人次,展位面积19000平方米。

第五届:为艾伦·帕克和霍建起牵线搭桥

为电影节工作,老王几乎把岗位轮了个遍,在场刊上的工作名录里,可以查阅到的岗位,老王就有:大型活动办、特别活动办、秘书处、国际影展办公室等等。

其实在电影节进行时,老王最忙的时候,就连放映见面会的主持人都要自己去顶。而平时接待评委和嘉宾更是他一直在做的工作。

在最先几届的电影节时,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在上海影城,开幕酒会也会在影城的大堂举行。有意思的是,当嘉宾和主创去到1号厅观看影片时,老王他们就要开始忙碌了。人一散,他们就要在大堂里摆桌子、放酒水、上简餐,1厅2楼的地方就是给评委和嘉宾在看完片后,小酌交流的地方,1楼则可以自由取餐。老王笑着说:“填饱肚子很重要啊,看完电影,饥肠辘辘的,一出来马上看到大堂里摆放了精美的食物,嘉宾和评委都很开心。”据其透露,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和快速准备,影城旁边银星假日酒店的大厨们就很忙碌了,电影节期间的食物基本都是他们在准备。

除去嘉宾评委的餐饮,当时老王还要为电影人们牵线搭桥。“当时还没有什么电影创投啊,亚洲新人奖啊,刚刚冒头的年轻人哪有机会见什么大导演。第五届的时候,帕克是我们的评委,他在当时很有名,他本人对电影的热情也是很高的,他在看了霍建起的《蓝色爱情》后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到处找人问,这么好的片子为何不进竞赛单元?我怎样才可以联系到这位导演?”于是老王通过多方联系,终于在电影节闭幕前联系上了霍建起,也促成了两人的见面。

在之后的一次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前去工作的老王巧遇了霍建起,他特意过来感谢这一次的牵线搭桥,正是那次和帕克的深谈,让霍建起开拓了自己的电影视野,也让更多海外影人注意到了他的电影作品。

老王告诉劳动报记者,现在电影节已经广泛和国际市场接轨,年轻电影人在这里冒头然后被国际影人发掘的例子数不胜数。

第七届:斯特里普竟无一名随从

2004年,当时电影节的最大牌无疑就是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她当时应邀出席了第七届上海电影节的闭幕式。闲暇时间里,斯特里普还特地到古镇西塘一游,并和家人登东方明珠塔,坐船观赏浦江夜景。

老王回忆称,在当时,水均益想要采访斯特里普,到处找寻场地,最后敲定在影城的4楼会议室进行专访。由于经历过当年索菲亚罗兰在第一届电影节来沪时的盛况,老王“如临大敌”,安保工作需要做得非常到位,生怕有所闪失。

采访当天,万事俱备,只等斯特里普。令老王惊讶的是,电梯门一开,迎面走来的就只有斯特里普一人和一名翻译。斯特里普一见工作人员来迎接,便是客客气气地打招呼,向大家问好,完全没有一位好莱坞大牌明星的架子。当天的采访也是颇为顺利,斯特里普在结束时和每一位工作人员挥手致意,有合影签名要求也是一一满足。

老王颇为感慨地说:“你看看现在的小鲜肉,长得样子谁分得清啊,却是一个又一个的跟班,弄得排场很大。叫我说,媒体也是有责任的,老是去宣传他们,为什么不多宣传一些实力派呢?你看《北平无战事》那样的片子,不都是靠实力派一个个把角色撑起来的吗?”   第九届:成为一名发挥余热的退休职工

从第九届电影节开始,老王从影城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成了一名退休职工。谈到退休,其实老王一开始是有些失落的。老王打趣说:“以前什么工作都要我来管,在影城大堂里挂参加展映的各国国旗,最后都需要我来审。有一次他们把印度尼西亚的国旗给挂反了,这一挂反就成了波兰的国旗了,都说外事无小事,这挂错国旗可还了得?”

但退休后,影城在电影节期间的很多事情,老王必须放手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老王开始慢慢地从事一项工作,那就是为电影节排片,而这一排又是10多年的时间。

老王告诉劳动报记者,他的排片习惯,其实还是保留着胶片拷贝时代的特点,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

很多人会问老王,你在一家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多排一场?对此,老王总是这么回答:他希望给更多的观众、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看到一部好的电影。服务更多的观众,更好地服务观众,一直是老王这些年在电影节努力的方向。

第十四届:开了微博成了电影节网红

2010年8月,老王注册了微博,ID名为“四眼老王”。从第2年,也就是2011年开始,老王成了网红。电影节排片的事情,问他准没错。他也愿意和网友交流互动,他发的4000多条微博,70%以上都是和电影节有关的。他热心耐心地为网友解答排片上的问题,也及时告知他们排片上做出更改的信息。

就在昨日影城开票的现场,老王还在和不少影迷交谈,安慰他们不要为没买到心仪的影票而担心,因为很多时候,片方会临时加场,一些余票也会在最后时刻放出。

老王告诉劳动报记者,他非常喜欢和这些影迷交流,听听他们的诉求和喜好,“每年电影节开始,网友呼啦啦地来,一结束就呼啦啦地散了。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实我也不认识他们,但我都热情地和他们问好,有问题我就尽可能地回答,影迷这个群体是很可爱的,他们可比我懂电影,很多时候,他们是专家,我要向他们学习。”

从1993年8家影院的11块银幕到今年45家影院的53块银幕,放映的电影从100多部到如今的500多部,老王完整见证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25年、20届。他说:“电影节的进步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进步,上海文化的发展轨迹其实可以从电影节的变化上有所体现,当年谁能想到,我们的电影节也能办得如此热闹,如此专业呢?”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