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梦·申城美|急救女医生从业21年,“被需要是快乐的”
在医疗行业,有一群特殊的医务工作者,他们身兼数职,既要做医生,又要做护士,还要做工勤人员。在工作中,他们拼的不仅仅是医术和医技,更要具备耐心和体力。
身高1米5、体重仅90斤的赵炯,是一名来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随车女急救医生,她是该中心46名女急救医生中的一员。从1996年入行至今已有21年,无论风雨酷暑,她与一名担架员、一名司机搭档成为一个车组,一辆救护车跑遍上海大街小巷。去年,她的急救“路码表”已经超过40万公里,足足可以绕地球十圈,出车业务量曾排120急救中心第一。
急救女医生赵炯的药箱重达20斤左右。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提供
面对前几年急救行业颇高的流失率,以及工作中遇到的患者及其家属对120急救工作的误解,赵炯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这一行业,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这源自一种内心的“温暖”:“21年,谈不上坚持,每当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或从生死边缘被拉回来,就觉得自己是被病人‘需要’着的。”
搬抬300斤病人下楼
赵炯的工作地点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江宁分站,设置在普陀区人民医院,急救服务半径在4.5公里左右。区域内有两大特点,旧式小区和里弄多,老年人群也多,来自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呼叫120的患者中年龄80岁以上的占近40%。大多急诊病人行动不便,将他们搬抬下楼是她工作中时常遇到的大难题。
赵炯回忆,她所在的车组曾接到任务:去南京西路接诊一位摔伤的骨折老人。急救车开到弄堂口,她和同事都傻眼了。赵炯回忆:“那是一间旧式的弄堂住宅,患者住在3楼小阁楼,二楼到三楼之间是那种非常狭小、陡直、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行的铁质简易扶梯。”
当时,体重90斤的她一手提着20斤药箱爬上楼,患者被初步诊断发现,单侧下肢骨折无法站立行走,但患者体重也很重,目测约有90公斤。”赵炯思考,担架很难把患者从狭窄的楼道搬抬下楼,同时,阁楼原来是楼顶上加盖的小房间,容易出现一踩上去就塌陷的可能。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面对紧急的病情和着急等待的家属,赵炯最终在短时间内想到个办法,拨打119请求支援,并与119工作人员细心讨论搬运方案:将楼梯扶手锯掉。随后,她与同事协助119工作人员一起,将患者用绳索从三楼悬降到一楼,最终把患者安全地抬抱到担架床上。
病人到达医院,赵炯也需要协助把病人从担架抬到急诊病床上。
在日常工作中,赵炯搬抬过的病人中,重的达到300斤,200斤左右的也不少,她常与车组2名人员一起帮忙搬抬下楼,较小瘦弱的她,需要抬一层休息几秒,一旦遇到狭窄的楼梯只能用布担架,花费的体力则更大,而她时常要顾着患者在搬抬过程中,头部位置不受到外界伤害,体力之外,更需要细心。
与她一同搭档5年的司机候建国曾“质疑”眼前这名女急救医生的体力,但工作不久就对她刮目相看,“有时候我们想让家属帮忙抬一下,但她总是拒绝,喜欢自己来做这个事情,别看她小个子,力气很大,小伙子要是和她掰手腕,都不一定赢得了她,这也是工作多年练出来的。”
内心最在乎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急救工作并非常人想得那么简单,在付出体力的同时,也时常会听到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抱怨、责难甚至动手。
“总有人抱怨我们的车来得太慢,抱怨我们的电话迟迟打不通。”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急救资源的紧缺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有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很多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将很多社会问题也转嫁到急救人员的身上。
有一次,一名患者拨打120,赵炯和同事赶到现场立即对病人进行急救时,但突然家属上前殴打他们,认为急救车没有在他们预计的时间范围内到达现场。当时,她告诉其余两位急救人员,“忍耐是最好的缓解方式”。没有多余的话,她最终用行动告诉家属“救人第一位”。
又有一次,当她们的急救车到达现场,患者心跳已经停止,家人一时气急,把责任都推给了急救人员,甚至将家中大门反锁,她和担架员都被困在患者家里,最终只能通过110解决。
从业那么多年来,赵炯内心最在乎的还是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也希望车子能开快一点,医院的急救床位能及时腾出来给我们的接诊病人使用,这样就不会耽误下一次出车,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合理使用急救资源,把真正的急救资源让出来给一些最需要的急症重症病人。”赵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日常工作中,其中有35%的急救任务并不那么急,诸如一些感冒、流鼻血和出院回家等。
出车业务量曾为120中心第一
为病人开展院前急救。
近年来,急救医生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不少急救医生最终选择离开这份收入并不算高、晋升空间也不大的职业,选择考取“执业医师”执照,转行当临床医生。统计显示,2012年-2014年,上海市急救中心录用439名从业人员,离职422名,三年离职率达96%,区县急救中心共录用各类从业人员568名,离职325名,三年离职率为57%。
而身材娇小的赵炯,坚守岗位21年,也曾有人劝她转行,她总是笑着告诉别人:谈不上“坚守”,但每当把危重病人从生死的边缘抢救回来,每当家属由衷地说声谢谢,她就觉得被人需要着,被人需要是快乐的。
多年来,她创下了多项优异成绩,2014年,她每月出车业务量均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西区分中心前三、中心业务量第一,此后出车量也一直在整个中心名列前茅。
如今的她收获了诸多荣誉,诸如第十届中国医师奖、2015年度上海市仁心医师奖等。然而,工作带来的健康问题也逐渐出现:接到命令随时出车,饮食不规律导致她胃病缠身,长年累月地抬上搬下,一些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膝关节、髋关节、颈椎、腰椎等骨科疾病也开始伴随她。
这些年来她觉得亏欠太多的是家庭,尤其是孩子,有时孩子生病了都没法请假去照顾,但赵炯也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让她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安心、踏实工作那么多年,毕竟她觉得自己背负的社会责任更大。
同事候建国曾被赵炯的一句话感动:“我们受点委屈没什么,最重要是能保证病人的快速救治,这样才有工作成就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