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保护制度让上海城市记忆永存

作者:李婷 来源:文汇报
2017-04-26 05:28:14
分享

江宁路673弄周边的一大片空地上,一排两层楼的石库门老房子颇为显眼。其中的10号,是1927年至1931年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的所在地。2010年在旧区改造动迁过程中,眼看推土机就要进驻,在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静安区等多方努力协调下,这处珍贵的旧址最终得以保留。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旧址,与之相邻的关联建筑甚至也被一并保留,于是才有了这整排石库门历经风雨后的岿然安稳。目前,该旧址已完成紧急性抢险加固。未来,这里将辟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从拆到留,到留一排,再到设立纪念馆,中共中央阅文处的“再生”,让人们看到上海对革命旧址保护的充分重视。而这,仅仅是沪上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保护的案例之一。为保护历史文脉,上海建立了一整套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比如,对外环以内所有的50年以上建筑进行普查,永不拓宽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严格控制和引导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活动。

与之相对应,上海创新性地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目前,上海共有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144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此外,朱家角、练塘、金泽等10个古镇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青浦泗泾镇下塘村、闵行浦江镇革新村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这种全面而整体的保护让上海的城市记忆以凝固的形式永久性地保存下去,让人们在当今繁荣的都市中仍能找到上海的过去。

发掘红色资源,延续红色基因

愚园路1376弄深处,一幢有着乳白色拱形门洞和黑色卵石镶嵌外墙的假三层砖木结构小楼正在进行修缮。

这栋颜值平平的小楼,是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丰富的建筑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韵味,与人们的生活相连,积淀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在上海形形色色的建筑类型中,革命遗址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共有456处。它们貌不惊人,也许就在你居住的弄堂里,或者在你上班时经过的小路上。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老房子,抒写了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

如何让更多人走近它们?“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已在沪启动,一大批红色资源将得到有力的保护、利用、开发。其中,包括了修缮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张闻天故居等一批存在安全隐患的革命史迹;提升茂名路毛泽东故居、思南路周公馆等一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革命史迹的保护等级;腾迁一批目前有居民居住且价值较高的革命史迹,将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点等辟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透露,上海正在编制一套上海市革命史迹保护与利用规划,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分类梳理、统一规划,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范围,并对合理利用方式提出可行性意见。

整体保护,留存原汁原味的风貌

事实上,对于各种类型的老建筑,上海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并根据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完好程度进行分类保护,分为最严格保护、较严格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类。眼下,上海还在试点“一房一册”,将每栋老房子的故事、结构、修缮历程,甚至工艺的细节,均作为历史记载下来。“这项工作刚起步,过程也许会很难,但一定要做。”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李孔三说,留住老房子,城市记忆才会有清晰的细节、生动的实感。

在文物本体的保护之外,上海还十分注重文物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比如,原汁原味地保护那些与建筑相连的街道。所谓原汁原味,即这些道路的红线永不拓宽,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都要保持历史原貌,哪怕是人行道上的树木等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保护。在上海,目前共有64条道路被列入了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范畴,包括山阴路、铜仁路、余庆路、思南路、武康路等。

去年11月,上海外滩附近出现了“蛋糕楼”,一栋8层的大楼被装饰成一个巨大的粉色大草莓蛋糕,其色彩绚丽,显得很突兀。被装饰成蛋糕的建筑位于圆明园路,虽然该楼为新建筑,不属于历史保护建筑,“蛋糕楼”外立面上的装饰也是临时的,但由于位处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该外墙装饰很快便被勒令拆除。

像外滩这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划定了44片。除了对中心城区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引导外,近年来,上海对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一些古镇渐进地做了修复。名镇朱家角镇,再现了历史上稻米和油品集散地的文化记忆。枫泾镇、新场镇保留修缮了古代盐商聚居的老宅。越来越多古镇的河道变得清澈而各具风情。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