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声”读书分享会:在这里聆听、表达、分享

作者:舒抒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4-24 04:55:59
分享

原标题:书声琅琅:在这里聆听、表达、分享

上海“书声”读书分享会:在这里聆听、表达、分享

图片说明:思考、创变

上海“书声”读书分享会:在这里聆听、表达、分享

图片说明:期待、聆听

上海“书声”读书分享会:在这里聆听、表达、分享

图片说明:大同中学校友砖读书廊

上海“书声”读书分享会:在这里聆听、表达、分享

  图片说明:市南中学读书节上,同学们进行诗朗诵表演。

东方网4月24日消息:“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当电视机中,主持人董卿目光狡黠地注视着电视机前的你,问出这个你我久未思考的问题时,那一瞬,大部分人对心灵的亏欠似乎都无处遁形。

是的,不阅读是对心灵的亏欠。但,快节奏的生活又让身为城市人的你我好似有着用不完的借口,不去阅读。人们发现,唯有阅读才最能帮助自己抵达内心的彼岸。以读书促修身,而修身又能促读书。于是,各类读书活动便出现了。

一群人围拢在一处,朗读、诵读、默读,分享、争辩、妥协。陌生的面孔因书相遇,因字而识,因辩而知。只要书籍存在,总有一颗颗跳动着渴望阅读的心,在等待一个集体的拥抱。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城市人来说,片刻的隐世之处,应该就是那大大小小的读书会的模样,普通阅读者可以在这里阅读、聆听、表达与分享。

人生万万事,“书声”在心就没事

“我们的读书会定期举行,读的都是闲书,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就是一帮傻瓜。”

“傻瓜挺好的,如果连读书都要重视经济利益,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公安局长赵东来与反贪局处长陆亦可的这段对话,不经意间揭示了眼下中国人读书状态令人又爱又恨的一面:读书的人不算少,但读书的目的性太强。

“读书”也分三六九等?在上海,一个名为“书声”的读书分享会用三年时间证明,没有完全无用的书,只有不爱思考的“读书人”。

不仅分享,还要激发群体思考活力

4月17日晚7时,黄浦区文化宫4楼的一间大教室里,20多个白领散落在房间各处,翘首看着讲台上,一位长发飘飘的女白领正用温婉的声音分享《哈佛商业评论》旗下管理学经典丛书《重塑战略》的阅读体验。在她身边,一位身穿黑色T恤的男士捧着这本书,时不时“插播”几句评论。

这位“评论员”正是70后“前白领”丁布,“书声”的发起人。随时不忘“打广告”的他把“书声”二字印上了自己的T恤,放大加粗的那种。当天虽是周一,但却是“书声”的固定活动时间,直到晚上7时30分,仍陆续有白领走进教室,默默找位子坐下后认真听着台上台下的交流,很少人在玩手机。

“你们觉得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是服务业的套路。”“好,我很喜欢你这个套路的说法,那你觉得这些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几乎无缝衔接的问答节奏,台上的丁布忙着给台下毫无准备的白领们出题,但也会时不时补上一句,“我也没有正确答案,大家一起讨论。”

没错,思考和讨论,正是“书声”创办三年来的信条,而且坚不可摧。在两个半小时的读书会中,“有不同意见请否定我”是丁布口中众多“高频句”之一。2014年9月,“书声”举办了第一场活动,在那时就确定聚焦青年白领的阅读与交流。丁布认为,对读书会来说,“交流”远比单纯的阅读更宝贵。

带着这样的思考,丁布将“书声”定位为“阅读类TED”,仿照TED大会的演讲形式,活动参与者可作为演讲者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某本书并阐述理由,并向台下发问提出思考。每次两个半小时的活动中,大约有5至6位演讲者上台,每次例行读书会的参与者在30人至50人不等。

丁布说,读书的本质是鞭策人们思考,主动求知并探索未知世界。但今天很多读书会一味追求内容分享,少了参与者的主动思考、评价甚至批判,大家都躺在现成的内容上,时间久了读书会势必会变得乏味。

“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群体思考的活力。”

早已将“朗读者”概念引入

在创立“书声”前,丁布还是民间读书社团“书虫部落”的发起人。2012年,丁布离开任职多年的企业,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兼读书会发起者。“书虫部落”的第一场读书会选在一个连锁咖啡馆,几次活动下来,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丁布发觉,这样的效果并不好。“简单的茶水、统一的组织和相对固定的地点更吸引人。”

与此同时,随着“书虫部落”在豆瓣等平台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固定场地和政府部门也开始向民间读书会寻求合作。2012年11月,“书虫部落”受福州路大众书局邀请,首次在那里举办活动,之后便陆续有政府和市场机构邀请“书虫部落”在那里举办读书会,并提供活动经费。

而如今,作为“书香思南人文中轴”阅读推广品牌活动之一,“书声”的主办方中包括了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书虫部落”等相关组织,指导单位则包括黄浦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相关部门。

通过三年的运作和黄浦区相关部门的支持,现在的“书声”不但有了自己的活动经费池,也不再为找场地发愁,同时还与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单位形成了稳定合作,定期为那里的白领举办读书会。

时下,《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将阅读重新带回人们视线,并用“朗读”这个更加回归阅读本真的方式,让大明星和老百姓在同一平台分享对阅读的感悟。

丁布介绍,事实上,早在2014年11月,“书声”就将“朗读者”的概念引入了日常活动中。相较旗下的“红色说书”定位为18分钟标准阅读类TED演讲,另一个子品牌“蓝色书声”就专门聚焦朗读,参与者用朗读而非诵读的形式,用自己的声音呈现自己最喜爱的书籍。

对于《朗读者》的大热,丁布认为这个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为大众阅读打开了缺口,“哪怕是暂时的附庸风雅,但至少大家都开始阅读了。”

不过,丁布也确信,这股阅读风潮有一天也会像当年《超级女声》的风潮一样逐渐退去,然而节目留下的宝贵“遗产”将使民间读书活动的推广变得更容易,更有群众基础。

不爱读书?太好了,等的就是你!

今年,“书声”的目标毫无疑问是继续向“国内最大的阅读类TED”前进,丁布则带领团队伙伴将这个“伟大的小目标”细化成了15个子项目,包括要为黄浦培育一个标杆型的民间读书会,“相当于民间读书社团里的思南读书会。”

既然剑指标杆,那么“书声”一定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咯?丁布给出了肯定回答。

他说,思南读书会是上海最厉害的文学类读书会,“书声”要做的,就是上海最厉害的管理学书籍读书会,专门面向上海市中心一个个“格子间”里的白领们。“白领对经济、管理类书籍有很强的阅读和交流需求,但上海这方面的读书会目前还远未成气候。”

走进商务楼找企业办读书会,接着举办跨企业读书会,再一步步建立楼宇间的读书会组织,丁布说“书声”的读书会版图最终将扩展为一个阅读商学院,通过自主、自发的阅读交流形成白领间的相互再教育,建立一种耳目一新的教学研讨方式。今年“书声”还计划与区级图书馆开展共建,既为图书馆提供读书会分享活动,同时也借用图书馆的场地与藏书资源巩固读书会基础。

“书声”今年另一项大计划是成功注册NGO(非政府组织)品牌,推广城市阅读量。“我们还计划做读书会孵化器,培养有能力运作项目的阅读推广人,类似NGO的发起人。”

“最终愿望是吸引不读书的人来读书会,让他们回去后愿意拿起书。”

校友砖读书廊,播撒文化火种

在大同中学蜿蜒的林荫小道上,在那片曾绿藤萦绕的葡萄架下,有一座校园文化新景观——“校友砖读书廊”悄然矗立。午间的校园绿意盎然,校园内那温润大气的红色砖墙与之相得益彰,独具韵味。步履匆匆的学子不禁止步伫立,砖墙上那一句句感心动耳的话语好似在向学子述说着她的故事,学子们似品读、似静思。这里是大同学子的乐园,也是大同校友心中的家园。

读书廊建于校园西北一隅,由1984届校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担纲设计。造型呈北斗七星,蜿蜒大气,似星辰般洒落。七大星辰皆由校友砖层层垒砌,呈四向垂直延伸,1.7米高,70米长,犹如一颗颗闪烁的恒星。北斗象征着方向的指引,寓意大同学子铭记“笃学敦行、立己达人”的八字校训,志向高远,目标明确;同时也昭示着大同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操守与坚持。

近而观之,构成星辰基座的砖墙由一块块校友砖相叠而成,校友砖上镌刻着校友的姓名、入校年份和对母校的留言。他们将点点心意融入进大小相同的一块块砖内,诉说着各自的大同情缘,寓意为母校发展“添砖加瓦”。每一位大同人不论高低贵贱,只要心系母校皆可为母校添砖,因为红砖面前,人人平等。

“育人育德百余年,立业立志传四方”;“世界大同,梦开始的地方”;“大同,一生的奉献,一生的追求”;“砖砖律动薪火传,海上谁人比壮观?我辈刻石当记取,一生莫忘大同天”……校友砖上那一句句感心动耳的留言,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同精神,凝结着全体大同校友的合力,也书写着百年大同挥斥方遒的志向。

继而前行,林荫小道上,老校舍中那曾令万千校友流连的葡萄藤架已重回大同校园,这是对大同历史的继承,也是对万千校友的情系。读书廊两侧,苍松翠柏,激人以向上;池塘流水,育人以灵动;茂林修竹,教人以气节;蒲桃紫藤,儆人以奋发。筑学子成长之路与读书廊相伴,行走其间,历经刻有二十四节气的彩色瓦砖,天地的自然,四时的序列,万物的生长,润物无声,似劝勉大同学子只争朝夕,脚踏实地,争当时代有为青年。

校友砖读书廊从创意设计到添砖制砖,无不凝结着校友的深情与智慧。大同中学负责人说,2012年大同百年华诞时,一封来自美国华盛顿的校友来信激起了阵阵涟漪。2004届校友杨虓提出了“校友砖”的创意。作为广大普通校友的一员,他始终在思考,能以何种方式回报母校,留一块砖的理念于是逐渐形成。1984届校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得知杨虓学弟的这一创意,欣然为校友砖绘制设计蓝图。校友的理想于是在大同校园内落地生根,从“校友砖艺术墙”到“校友砖读书廊”,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续写着更为崭新的华章。

校友砖的创意者杨虓说:“几十年后,或许大楼会翻新,或许校舍会重建,但校友砖将永远存在于大同的校园内。大同在,砖在!因为它们是大同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校友砖见证了每一位大同校友在母校的足迹!他们也将化身为校友砖,永远守护着母校!”

就这样,时间之轮开始滚动,历经数十年风雨的洗礼,大同校友砖会慢慢显现出历史的印记,印刻的名字会逐渐褪色,但校园里也会不断涌现出新鲜光亮的新砖,成为校园景色的新点缀。渐渐有一天,当大同的校园被充满历史气息的砖块所围绕;当祖孙三代的名字被刻在同一片校园里,共同守护着母校的时候;当来访的宾客总能在某些褪色陈旧的砖块上,不经意间发现刻有曾经以及正活跃在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的签名的时候,大同校友砖的终极理念,也就得以真正实现了。倘徉书香,饮水思源。

有在校同学说,“校友砖读书廊”承载着大同的历史文脉和万千校友的学校深情,一块块校友砖将大同的文化火种播撒在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的心田,留下文化烙印、刻下心灵印痕。它们是大同历史的传承,是大同精神的根与魂,也是大同人心中共同的梦。

将读书热情传递出去

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成立于1975年,原为南市区工人俱乐部书评组,是上海第一个工人业余书评组。纵使成员代代轮转,书评组认真、较真又能博采众长的传统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也让历经四十余载的书评组直到今日还历久弥新,闪烁着文学和智慧之光。

2013年12月,作家王安忆被邀请到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成员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面对面座谈、交流的机会。为了能够全面地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评论,书评组在本市某报刊登了评论王安忆作品的征文启事,成员们纷纷投去评论稿件,有退休老同志,也有刚参加工作的新职工,有成员在海外探亲期间也发来了书评稿,征文评论的作品范围包括《长恨歌》、《富萍》、《天香》和《众声喧哗》等等。

有了这一次的积累,书评组成员在与王安忆的正式交流中畅谈了阅读感想和体会,成员们的热情与专业精神深深打动了王安忆。她不仅仔细回答了读者关于她的作品以及创作风格的提问,还主动对书评组和书评活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王安忆在活动临近尾声时说,自己很意外,现在还能有这样的读书会,对作家是个安慰。“许多人不理解作家,觉得这是个不靠谱的职业。其实作家的工作很艰苦,其中的乐趣与煎熬难以传达。但评论却把众多的文字读到心里,再重现出来,文学离不开评论,书评不可或缺,感谢你们!”

这样的故事在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书评组还不少。2012年,作家孙颙携作品《漂移者》与书评组成员座谈;2014年,沪语长篇小说《繁花》的作者金宇澄来到书评组,与成员们分享创作心得;2015年,作家格非的《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书评组遂将作品之一的《春尽江南》作为专题书评活动的主题。

同样因书结缘,将读书热情传递出去的还有“易起读公益计划”。这个计划是由黄浦区图书馆与上海颂鼎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合作,联合ofo共享单车等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易起读公益计划”以上海公益新天地为爱心起点,以书籍为公益传播的纽带与渠道。众多市民“为爱骑行”,带着一本书根据任务到最美书店,寻找书籍对应的名人故居或历史遗迹,在那里一起为爱朗读。“易起读公益计划”开展至今已举办了23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总参与人次超过11万。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黄浦区图书馆还推出首场公益活动,携手社会各方力量为云南20所山区小学募捐1万本爱心书籍,鼓励更多人发现读书的乐趣。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