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市民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 社区居民称其为小区的徐虎

作者:简工博 王闲乐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4-24 04:47:20
分享

原标题:“他就是我们小区的徐虎,当之无愧!”——中五社区居民郑庆华的故事

申城市民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 社区居民称其为小区的徐虎

  图片说明:4月19日,郑庆华在中五社区为孤老修家用电器。本报记者邵剑平摄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中五社区沸腾了。数十位居民提前1个小时聚集到居委会会议室里,他们都有一肚子郑庆华的故事要讲。一位居民听说“记者来了”,扔下家里炒到一半的菜就跑来了

■“我们都叫他‘110’。为什么?他就像我们小区的‘110’一样,有困难找他,随叫随到”

■郑庆华帮人从不肯接受任何报酬,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会把这份感谢化作对其他人的帮助。他就像一颗做好事的种子!让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做好事

我为什么推荐郑庆华

今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开展“为身边典型点赞”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身边的典型人物,这一期典型人物郑庆华就是我推荐的。

我在市级机关系统文明办工作,平时会接触到很多好人好事的申报材料,郑庆华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学雷锋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周边居民提供帮助。在郑庆华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担当。而且他非常低调,连申报材料都写得朴实无华。他是真正的你我身边的典型。推荐郑庆华,是希望身边的榜样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市级机关系统文明办副主任徐益明如是说

东方网4月24日消息:晚上19时20分,武夷路709弄中五社区门口,又闪过那个背着工具箱的身影。

正在遛狗的老人对着这熟悉的身影说:“小郑啊,我家电视机声音好几天不对,能不能帮我看看啥毛病?”

“杨阿伯,侬又客气了,为啥拖好几天不对我讲呢?我先去对面修下打印机,好了马上过来。”望着疾步前行的背影,老人连连感叹:“好事一做几十年,不容易!”

几乎每天晚上17时下班之后,匆匆扒拉几口饭,63岁的郑庆华就会背上自己的工具箱,在社区里走街穿巷,义务帮助居民们修理家电、检查电路、疏通管漏……只要邻居们一个招呼,他就会前去帮忙,几十年风雨无阻,一分钱也不肯收。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中五社区沸腾了。数十位居民提前1个小时聚集到居委会会议室里,他们都有一肚子郑庆华的故事要说:“我们社区里的大好人,值得好好说一说!”

“我是一名党员,党员不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吗?”中五社区“土生土长”的郑庆华,并不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何特别:“周围都是我的老邻居,我有能力帮助他们,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吗?”

小区里的“110”

“我们都叫他‘110’。为什么?他就像我们小区的‘110’一样,有困难找他,随叫随到。”

——戴兰英,小区高龄老人

初见郑庆华,他正在帮居委会修理碎纸机。摊开随身的工具箱,螺丝刀、电笔、老虎钳一应俱全,拆开碎纸机,对照说明书,只用了10多分钟,他便确定了问题的根源。周围的居民说:“我们社区都晓得,有困难找郑庆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和他有一堆故事。”

今年春节,居民戴兰英的儿子儿媳来探亲,大年初五一早要离开时,却发现车子无法启动了。“大年初五,街上哪有修车的?”戴兰英说,她第一时间想到了郑庆华。当时是清晨6时,气温只有3℃,大多数人都还在梦乡,戴兰英敲响了郑庆华家的门。听她说完情况,郑庆华披起件大衣就往外走,“带我去看看”。

退休前,郑庆华是市民政局下属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的一名驾驶员,经验丰富的他很快判断出来,发动机是因为天气太冷无法启动。“他说,推一把就好。然后就俯下身子,开始推车。”戴兰英说,郑庆华身体不好,推了几步就有点喘,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但他坚持着直到车子顺利启动。

不光“随叫随到”,郑庆华做事还特别仔细。居民姚彩英家安装煤气时,请郑庆华帮忙“把关”。“本来事情很简单,但他看到煤气管高度不够,就自己去找了一些材料,做了一个支架给我们家安上。”姚彩英说,居民们都说郑庆华“万能”,就算遇到一时修不了的家电,他还会回家继续琢磨:“查工具书,请教老师傅,下次来他保准把问题解决了。”

和郑庆华共事近30年的同事宋伟平曾经有个疑问:“老郑你怎么什么都会呢?”大约十来年前,单位评选先进,宋伟平到中五小区了解作为候选人的郑庆华。没想到消息一传开后,居民们如潮水涌向居委会。宋伟平恍然大悟,“万能”的郑庆华帮助的人多,修的东西也多,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自己一套方法。“从那时起我就说,他就是我们身边的徐虎,当之无愧。”

把周围的人当家人一样爱

“我在想,这日子要怎么过呀?结果没过两天,就有人上门,塞给我们万把块钱。后来我才知道,他叫郑庆华,那些钱是他们一家省吃俭用存下的。”

——孙雪芬,小区外来媳妇

20年前,住在老家江阴的孙雪芬接到噩耗,和自己两地分居的丈夫因车祸去世。赶到丈夫生前居住的上海中五小区,孙雪芬满心悲凉:儿子还在上初中,自己又没有工作,这日子要怎么过呢?“我没想到,一个陌生人竟然一口气给我家送来了万把块钱。”孙雪芬不知道,当时郑庆华的收入并不高,这笔钱是他全家省吃俭用存下的近乎全部存款。祸不单行,后来孙雪芬母子同时生病住院,又是郑庆华带头号召小区居民募捐,帮他们凑齐了手术费。

“郑庆华看不得别人受苦,所以对人一向慷慨,自己倒是几乎不花钱。”郑庆华的妻子还记得,十几年前,他回到插队的河南农村,看到村里的老人一辈子没用过彩电,就自己掏1000多元买了彩电,在户外帮人家装天线,自己的手都冻僵了。

中五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黄丽飞介绍,中五小区现有居民1239户3200余人,其中独居老人60多户,还有不少家庭困难的居民,郑庆华待他们“就像自家亲人一样,尽心尽力”。“我2012年到中五居民区工作时,就听说了郑庆华的故事。”黄丽飞说,“这些年,老人打一个电话,只要他在家,一定会去帮忙,真的是随叫随到,而且分文不取。”

“小区有位老人患有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住得远,平时都是庆华照顾。”小区居民沈泾秀记得,有天夜里老人忽然觉得身体不舒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郑庆华。“当时是夜里2时了,庆华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就出门,接了老人送去医院。等到事情安顿好回来,天都快亮了。老人感动得不得了,直夸庆华比亲儿子还亲。”

与郑庆华一家“门对门”的徐玉珍从小看着郑庆华长大的:“他是把我们周围邻里,都当成他家人一样对待。”

一颗“做好事”的“种子”

“他是一颗做好事的‘种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结果,让大家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做好事。”

——陈玉来,小区“新”居民

陈玉来听女儿说“记者来了”,扔下家里炒到一半的菜就跑来,“一定要说说小郑的故事”。

2000年刚搬到中五小区时,陈玉来家音响的功放坏了。抱着试试的态度,陈玉来找到了素未谋面的郑庆华,没想到他一口答应,随后便上门帮忙修好了。“我寻思第一次见面就叫人帮忙,总归要付点钱。”陈玉来没想到郑庆华一口拒绝,随后他又买了水果上门感谢,还是被拒绝。后来周围的人告诉他:“郑庆华就是这个样子,帮忙时候连口水都不会喝的!”

在郑庆华身上,陈玉来感受到一点:“做人要不求回报,但做人要学会回报”。陈玉来说,既然郑庆华不肯接受任何报酬,接受过他帮助的人会把这份感谢化作对其他人的帮助:“他就像一颗做好事的种子!”

一次郑庆华拿着一份两页纸的德文说明书找到作为楼组长的陈玉来,问他有没有熟悉的人懂德文,一户人家电器需要修理,只有这样一份说明书。恰好陈玉来家对门的人家有个女儿在德国企业做事,郑庆华便敲门寻求帮助。听说是“老郑要帮别人”,年轻女孩儿二话不说,仅用半小时就拿出一份翻译打印好的文稿给郑庆华。

“在我们小区,有郑庆华这样的人在,就像有一根‘定海神针’,大家都会拿他来对照自己的行为,看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72岁的黄秀兰说,庆华是个榜样,大家都会希望社区跟自己家一样亲一样好。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