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打造文化高地 让白领更有归属感

作者:孔亮 许超 来源:新华网
2017-04-20 14:39:40
分享

新华网上海4月20日电(孔亮许超)谈到“陆家嘴”,人们总与“金融”相联系,这里不只有高楼大厦、众多的金融机构,还汇聚了50万摩登、“注重生活品质”的都市白领。为吸引和留住人才,陆家嘴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外,满足众多白领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十分重要。

陆家嘴需要怎样的文化?即将“而立”的浦东新区将如何打造独有的文化高度?在19日下午举行的首届陆家嘴微视频与国际摄影大赛启动仪式上,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综合环境和文化发展部总监袁冶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金融白领也急需补上“陆家嘴文化”

新华网:首届陆家嘴微视频与国际摄影大赛已经启动,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作为大赛的指导单位,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袁冶锋:陆家嘴是由农田转型的新型城区,原来的陆家嘴缺少历史文化底蕴,而后成为了外来人口集聚区。现在陆家嘴是中国(上海)自贸区的一部分,也是国际知名金融城。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参与举办这次微视频与国际摄影大赛,是有两方面考量:

首先,金融城必须要有文化的持久支撑,才能可持续地良好发展。金融和文化是共生、共发展的关系,怎么样把金融城打造成文化高地,是需要通过长期去观察的,这是历史进程。

其次,金融城既是金钱之地,又是有温度的文化之地。无论是入驻的机构还是工作的白领,他们都在不断推动着对陆家嘴文化建设的强烈紧迫感。聚集在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有些不是在上海出生,也有些不是在上海读书,那么他们晚上做什么呢?下班、放学后,除了宅在家里看直播、看视频、打游戏外,其实他们更希望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充实自己的闲暇时间。因此我认为要满足他们文化的需求、交友的愿望,会让他们对陆家嘴更有黏合度、更有认同感。帮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也就是举办这次活动的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目标。

新华网:换句话说,陆家嘴上班的白领们急需补上“陆家嘴文化”,那么陆家嘴需要怎样的文化机构或名人入驻?

袁冶锋:如今的陆家嘴对于很多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陆家嘴独有的品牌效应是他们可以共享的,简单的说就是“我能在陆家嘴做活动,说明我是有范儿的。”

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和文化名人也感觉到这里有潜在的消费者。陆家嘴金融城白领云集,可以通过观看演出进行艺术传导进而成为潜在粉丝。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成功经验,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主动联络国内外各类乐团,利用碎片时间给楼宇青年进行文化传输。2017年已经跟上海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十一个团队有系列的开展“进楼宇”活动,包括戏剧、京剧院、昆曲团,也有交响乐,上交、爱乐等。

除了沪上文化名人外,前往金融城演出的也不乏当下“网红”,比如说彩虹室内合唱团,用公益的价格引入优秀的文化,从而培育互导性的文化。

陆家嘴有能力打造成文化高地,要内外发力

新华网:陆家嘴房租较高,那会不会让白领觉得享受陆家嘴文化是很“贵”的?

袁冶锋:前几年不少业主将楼宇空间做成商办,这样收益比做文化场馆要快,但这几年变了,大家愿意把场馆拿出来做文化、做活动。我们在引导这些业主看到文化对物业的培育,我们也在做一些引导,让他们愿意去对接承接一些公益文化活动,愿意自己做一些文化活动,然后提升品质。

现在陆家嘴工作的人群主要是85后、90后,特别是城市出生的孩子,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但是到了陆家嘴金融城,工作压力很大,偶尔看了几场演出便跃跃欲试,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一个平台,让他们表演,甚至公演。今后我们要多鼓励。

新华网:对陆家嘴文化发展有什么憧憬,即最希望参赛者表现怎样的陆家嘴?

袁冶锋:打造文化高地的核心就是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家愿意做文化消费,这样就有可持续的路径发展了,最终形成金融城自己的文化世界、文化品牌、文化团队,永远植根于陆家嘴。

去年我们举办一场中外诗歌朗诵大赛,有一个小伙子做了一段视频叫《回家》,描述了一个新上海人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每天面对数字化的工作,晚上很疲惫地回家之后所发生的一段故事。在这座城市里,匆匆忙忙,来来回回,像机器摇摆人一样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可以从生活中的某一“点”找到正能量、找到乐趣,或者让他找到归属感,这个“点”让他对这个城市产生情感共鸣。希望通过这个大赛,能找到这个“点”,我相信会有,也希望看到。

分享

推荐